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 523 個古代基因組,是至今最大的規模。資訊量極為龐大,看完有種要升天的感覺。這個論文研究的區域位於南亞、中亞、西南亞;以國家來說,有伊朗、土庫曼、哈薩克、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年代則是最近一萬年內,大部分是幾千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South and Central Asia
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 523 個古代基因組,是至今最大的規模。資訊量極為龐大,看完有種要升天的感覺。這個論文研究的區域位於南亞、中亞、西南亞;以國家來說,有伊朗、土庫曼、哈薩克、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年代則是最近一萬年內,大部分是幾千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South and Central Asia
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是世界最早出現農業的地方之一,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當地新石器時代開始之前與之後的古代基因組。結論我覺得很驚人:安那托利亞的農業,是本地獨立起源!
Late Pleistocene human genome suggests a local origin for the first farmers of central Anatolia
照片是 Cheddar Man ,他住在 9000 多年前的英格蘭南部。照片中的塑像,是根據最近獲得的 DNA 資訊,以及當代的政治文化意圖所塑造。他的基因組是新發表論文的一部份,這個 2019 年的論文,由不列顛各地取得 6 個中石器時代、16 個新石器時代的古代基因組,加上以前發表過的資訊,探討不列顛在這些時期,人類的遺傳來源與變化。
Ancient genomes indicate population replacement in Early Neolithic Britain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也稱作哈拉帕(Harappan),是世界最知名的古文明之一,相關遺址位於南亞,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惹哈拉帕人的遺傳來歷。
An Ancient Harappan Genome Lacks Ancestry from Steppe Pastoralists or Iranian Farmers
via 這裡
現在的英文裡頭,有時候會用「高加索人」描述「白人」,不過這是不當的過時用法,大家不要再習以為常,以為照著用 English 很潮惹。這個 2019 年的論文透過古代DNA,探討高加索地區的人類族群,自古以來的遺傳變化。
非利士人(Philistines)是希伯來聖經中的重要反派,參孫(光頭後反而變廢的悲情角色)與大衛等人的強力對手。歷史上,非利士人真有其人,不過了解相當有限,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惹有關他們的 DNA 研究。
Ancient DNA sheds light on the genetic origins of early Iron Age Philistines
公元 1095 年開始,歐洲的基督教勢力,向中東伊斯蘭勢力發動一系列十字軍運動,一度建立惹幾個小王國,後來被穆斯林全面擊敗。當時東征的歐洲大軍人數不少,有在中東留下 DNA 影響嗎?
古早人類前進世界的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不斷遭受考驗,所幸有時候有 DNA 的幫忙。這個 2018 年的論文用安地斯地區的古代基因組,研究族群歷史及遺傳適應。結果看來至少牽涉到缺氧、心肌、馬鈴薯、澱粉、天花、免疫。
The genetic prehistory of the Andean highlands 7000 years BP though European contact
古代DNA 終於順利攻略惹東南亞地區,而且不只一個研究團隊成功。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報告取自東南亞的越南、緬甸、柬埔寨,距今 1700 到 4100 年的18個古代基因組。要理解此一研究,大家要掌握 3 個要素:語言、農業、人群。
Ancient genomes document multiple waves of migr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prehistory
東南亞族群的遺傳史相當複雜,沒有古代DNA 這項神器,總是舉步維艱。這個 2018 年的論文,總共獲得 26 個古代基因組,來自馬來西亞、寮國、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以及一位日本繩文人,年代介於 200 到 8000 年前,是第一批以古代基因組為材料,探討東南亞的論文。
The prehistoric peopling of Southeast Asia
西伯利亞東北部,距今 4.5 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這兒也是美洲原住民的發源地,不過過去對此處遺傳史的了解不多。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取得 43 個古代基因組,深入探討西伯利亞的遺傳史。
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northeastern Siberia since the Pleistocene
西伯利亞與北美洲的北部,寒冷的北極區,也有人類居住。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取得西伯利亞與美洲北部共 48 個古代基因組,調查亞洲與美洲的兩岸一家親關係。
Palaeo-Eskimo genetic ancestry and the peopling of Chukotka and North America
近來的古代DNA 研究,讓我們更認識歐洲的遺傳史,以及印歐語系的來頭。不過在東北歐,靠近西伯利亞的地方,還有些講烏拉語系的族群,遺傳史沒那麼清楚。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取得 11 個品質較佳的古代基因組,年代介於 200 到 3500 年前(還有 4 個低品質古代基因組),地點位於芬蘭與俄羅斯的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探討此地的遺傳歷史。
Ancient Fennoscandian genomes reveal origin and spread of Siberian ancestry in Europe
歷史記載,羅馬帝國 5 世紀末崩潰後,歐洲進入「民族大遷徙」時期,許多「蠻族」在各處流動。然而蠻族往往沒有自己的歷史記錄,認識那段時期相當仰賴考古。這個 2018 年的論文鎖定「倫巴底人」研究。
Understanding 6th-century barbaria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paleogenomics
以色列,是第一批轉型新石器時代的地區之一,大約 7000 年前又出現明顯的文化轉變,變成銅石並用(Chalcolithic)時代,延續到距今 6000 年前。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取得此一時期的古代DNA,探討以色列族群的遺傳組成。
不同人類族群,最明顯的外貌差異是膚色。儘管平時常常說非洲人是「黑人」,不過非洲不同族群的膚色,其實差異不小(黑人不是按照遺傳,而是文化定義)。這個 2018 年的論文,著重在南非桑族人的膚色基因。
Rapid evolution of a skin-lightening allele in southern African KhoeSan
蒙古草原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是畜牧,仰賴乳製品與馴化動物維生,不過「傳統」並非自古皆然。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分析蒙古 3000 年前左右的遺骸,在牙結石中偵測到乳蛋白,表示當時的人已經吃進不少乳製品。
Bronze Ag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the rise of dairy pastoralism on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
這 2 個 2018 年的論文,各自報告許多美洲不同時期、地點的古代基因組,讓我們更深入認識美洲的遺傳史。其中一項重要發現是,屬於克洛維斯文化,生活在 1.26 萬年前,北美洲蒙大拿的 Anzick-1 與住在美洲各處,約一萬年前的古早人類,包括北美洲的內華達、中美洲的貝里斯、南美洲南端的智利、南美洲東邊的巴西,遺傳上都非常相似。
認識美洲早期的歷史,幾乎沒有文字可尋,主要仰賴考古,近來又多惹古代DNA。這 2 個 2018 年的論文,各自報告許多美洲不同時期、地點的古代基因組,有數件樣本距今約一萬年,取樣地點則是遍及美洲各地,包括之前欠缺資訊的中美洲、亞馬遜地區。
2 個論文的取樣地點。
這個歐亞草原遺傳史的論文,有個十分有意思的發現沒放進正文,而是擺在附錄 9,仍然值得一看。(論文的正文加附錄超過 200 頁,已經是一本書惹。附錄有爆炸多人類學資訊,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慢慢讀)
137 ancient human genomes from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