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陌生文化接觸時,如果見到熟悉的元素,往往令人感到欣喜,有時候卻其實是誤會。這個 2023 年的論文報告英國人在南非尋找「獨角獸」,就是個有趣又引人省思的案例。
目前分類:演化概念 (63)
- Oct 04 Fri 2024 00:19
跨文化交流誤會:英國人在南非尋找獨角獸?
- Sep 22 Sun 2024 08:31
【2024 年搞笑諾貝爾獎】貓與乳牛,鴿子導引飛彈,副作用有藥效,肛之呼吸,人瑞多數來自短命地區?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第一屆。2024 年的「第 34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再度頒發 10 個獎項,台灣新聞似乎最愛「肛之呼吸」。我覺得最奇妙的是,有兩項研究超級古早。
- Feb 27 Tue 2024 00:06
鍵盤研究有保育意義?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
鍵盤研究有保育意義?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這個數位化時代,多數台灣人對電腦或手機都不陌生,常常有接觸「表情符號(emoji)」的機會。一篇 2023 年發表的論文,探討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可謂真正的「鍵盤研究」。不過切入點如此奇妙的研究,研究者想表達什麼意義呢?
- Dec 28 Thu 2023 10:26
社交支持?熱愛學習!如何成功轉換領域?
社交支持?熱愛學習!如何成功轉換領域?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許多學術中人有轉換領域的打算,卻擔心能不能成功。Nature 期刊的欄位 career feature 刊出文章《怎麼能成功轉換研究領域(How to switch research fields successfully)》,請到幾位學者分享經驗,有些值得參考之處。
- Dec 13 Wed 2023 00:02
【2023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與地質獎】舔石頭以外,猛獁象竟是海龜湯?
【2023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與地質獎】舔石頭以外,猛獁象竟是海龜湯? 原載於泛科學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23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33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十個獎項,「化學與地質獎」以看似獵奇的舔石頭博取不少眼球,不過得主揚.扎拉謝維奇( Jan Zalasiewicz)的文章中,其實還提到另一件知名的歷史公案。
- Oct 06 Fri 2023 12:28
日本、中國、南蘇丹,旁觀世界杯男籃的啟示
日本、中國、南蘇丹,旁觀世界杯男籃的啟示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2023 年的世界杯男籃賽,日本、中國、南蘇丹等國家的賽程已經結束。這類比賽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雖然都在分組賽被淘汰,隨後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南蘇丹成為非洲第一,都取得奧運資格,堪稱最歡樂的國家。而最發愁的國家,中國能競爭冠軍。
- Sep 30 Sat 2023 00:13
網路知識傳播:論文資料,術語,面對大眾
- Sep 09 Sat 2023 14:50
從「作者導向」到「讀者導向」寫作:老師非讀不可,讀者不一定想讀
- Dec 28 Wed 2022 08:18
多少遺傳改變能造就新物種?達爾文不懂的物種源始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那本書叫作《物種源始》(或《物種起源》),可見演化學當中,物種誕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大家也知道,達爾文沒有參透遺傳法則的奧秘,當然這不影響始祖巨人的開創性。有關遺傳與演化的關係,最新認識是什麼呢?這個 2021 年的小短文〈多少遺傳改變能造就新物種?〉,簡要地提及「遺傳與物種誕生」議題最新進展。
- Aug 05 Fri 2022 19:03
老婆生的寶寶,是我的兒子,還是我爸的兒子!?
- Sep 30 Thu 2021 00:30
分享 LiveScience Reference 系列
- Jun 07 Mon 2021 00:08
論文使用太多術語,被引用比較少
- Apr 15 Thu 2021 00:04
論文21%被引用數,集中於1%科學家
論文21%被引用數,集中於1%科學家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現代的科學研究不能自己關起門來,要把結果寫成論文發表;而公開發表的論文,可以再被引用。發表與引用,構成現代科學體系的基礎。同樣研究科學,不同科學家被引用的數量卻明顯不同,但是具體狀況不容易釐清。一項研究指出,被引用數最多的前 1% 科學家,占總引用數的比例,高達 21%。
- Sep 12 Sat 2020 00:14
達爾文:不懂就不要隨便亂定義物種!
古人類學家約翰.鷹哥(John Hawks),提到達爾文對「人類是否為一個物種」的見解。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Descent of Man)》這本書的第 7 章花惹很長的篇幅討論,不同的人類種族是否需要視為不同的物種。達爾文覺得不需要。
Quote: Darwin on human variation
- Aug 10 Mon 2020 00:09
論文影響指數將排除33個期刊,它們都罪有應得?
- Apr 16 Thu 2020 00:06
高中生面試,能騙過大學教授嗎?
高中生面試,能騙過大學教授嗎?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又到了大學多元入學的時節,備審資料與面試,是多元入學中能否錄取的關鍵,但是多數高中生不但缺乏經驗,更缺乏概念,以下分享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
- Nov 16 Sat 2019 08:32
參加研討會,用海報展示你自己
不論學術界或業界,都有研討會(比方說,坎城影展就是電影業界的研討會),研討會是大家交流的場合,通常有人演講,也有海報展示。古人類學家約翰.鷹哥(John Hawks)寫到,有人覺得,海報海的資訊好難吸收呀!
- Oct 27 Sun 2019 00:05
假裝在笑,可能讓你更快樂,也可能不會──2019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 Aug 28 Wed 2019 00:03
讀博士要避免的六件事
讀博士要避免的六件事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Buddini Karawdeniya 在羅德島大學的化學系就讀博士,奮鬥 6 年後畢業,目前在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回顧博士生涯,她自覺犯下許多錯誤,於是將經驗寫成文章分享,提供正在就讀博士,或是預計進入研究所的同學們參考。《讀研究所不要做的事(What not to do in graduate school)》
- Aug 24 Sat 2019 23:53
分享 Nature Education 生物人類學,人類化石記錄 Human Fossil Record
科學媒體 Nature 網站有個「Nature Education」欄位,裡頭有很多領域的教育性質文章,其中一個領域是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下頭有 4 個項目: 「Human Fossil Record」、「Paleontology and Primate Evolution」、「The Living Primates」、「Scientific Underpinnings」,每一項目裡都有一系列文章,對於這些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