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達爾文那本書叫作《物種源始》(或《物種起源》),可見演化學當中,物種誕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大家也知道,達爾文沒有參透遺傳法則的奧秘,當然這不影響始祖巨人的開創性。有關遺傳與演化的關係,最新認識是什麼呢?這個 2021 年的小短文〈多少遺傳改變能造就新物種?〉,簡要地提及「遺傳與物種誕生」議題最新進展。
How many genetic changes create new species?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那本書叫作《物種源始》(或《物種起源》),可見演化學當中,物種誕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大家也知道,達爾文沒有參透遺傳法則的奧秘,當然這不影響始祖巨人的開創性。有關遺傳與演化的關係,最新認識是什麼呢?這個 2021 年的小短文〈多少遺傳改變能造就新物種?〉,簡要地提及「遺傳與物種誕生」議題最新進展。
How many genetic changes create new species?
論文21%被引用數,集中於1%科學家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現代的科學研究不能自己關起門來,要把結果寫成論文發表;而公開發表的論文,可以再被引用。發表與引用,構成現代科學體系的基礎。同樣研究科學,不同科學家被引用的數量卻明顯不同,但是具體狀況不容易釐清。一項研究指出,被引用數最多的前 1% 科學家,占總引用數的比例,高達 21%。
古人類學家約翰.鷹哥(John Hawks),提到達爾文對「人類是否為一個物種」的見解。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Descent of Man)》這本書的第 7 章花惹很長的篇幅討論,不同的人類種族是否需要視為不同的物種。達爾文覺得不需要。
Quote: Darwin on human variation
不論學術界或業界,都有研討會(比方說,坎城影展就是電影業界的研討會),研討會是大家交流的場合,通常有人演講,也有海報展示。古人類學家約翰.鷹哥(John Hawks)寫到,有人覺得,海報海的資訊好難吸收呀!
讀博士要避免的六件事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Buddini Karawdeniya 在羅德島大學的化學系就讀博士,奮鬥 6 年後畢業,目前在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回顧博士生涯,她自覺犯下許多錯誤,於是將經驗寫成文章分享,提供正在就讀博士,或是預計進入研究所的同學們參考。《讀研究所不要做的事(What not to do in graduate school)》
科學媒體 Nature 網站有個「Nature Education」欄位,裡頭有很多領域的教育性質文章,其中一個領域是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下頭有 4 個項目: 「Human Fossil Record」、「Paleontology and Primate Evolution」、「The Living Primates」、「Scientific Underpinnings」,每一項目裡都有一系列文章,對於這些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閱讀學習。
看到有人在 PTT 高中生版問很複雜的生物題目,來回答一下。大家也可以一起看看,增長生物學知識。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59665309.A.7D9.html
演化樹,是演化學的根本之一,不過即使生物學術界也有不少人看不太懂。這個 PTT 高中生的問題,有助於釐清常見盲點。一個人如果能正確理解演化樹,對於思考問題是非常實用的(不限於演化學術)。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59702726.A.9C9.html
近 5 年 NBA 最強的球隊莫過於勇士隊,已經拿下 3 冠 1 亞,本季還有望再得冠軍。近 2 年威脅最大的對手是火箭隊,儘管都是勇士勝利,卻都贏得驚險。這兩隊到底怎麼打球的?以下整理強者我朋友的觀點。大家來觀摩觀摩,這個時代最微妙的籃球風潮。
肥仔嘴綠
為何基因改造人類很母湯?實驗設計還不如研究生——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上) 原載於泛科學
後世的科學史家回顧公元 2018 年時,一定不會忽視 11 月底這件事:「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創造的基因改造人誕生」。
「一帶一路」可能帶來世界級生態入侵威脅,包括台灣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去年尾今年初,台灣最熱門的新聞之一是「非洲豬瘟」,至今台灣政府仍花費不少力氣,防堵傳染病從中國等地入侵。非洲豬瘟的威脅提醒我們,隨著跨地區交流頻繁,愈來愈便捷的同時,危害性生物入侵的機率也隨之升高。
小心相關性陷阱:看起來相關,不一定真的有關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有個流傳很廣,版本很多的老笑話「跳蚤的耳朵長在腿上」:如果把跳蚤的腿切斷,再叫跳蚤跳起來,跳蚤一定跳不起來,由此可知跳蚤的聽覺器官長在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