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 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原載於泛科學
人對自身歷史的好奇歷久彌新。最近十年古代 DNA 研究大行其道,光是發表於 Cell、Nature、Science 的論文就多到要辛苦讀完,加上其他期刊更是眼花撩亂。「古代遺傳學」的衝擊毋庸置疑,開創者帕波(Svante Pääbo)足以名列歷史偉人;然而,得知 2022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他一人獨得 ,還是令人吃驚——諾貝爾獎竟然會頒給人類演化學家?
【2022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 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原載於泛科學
人對自身歷史的好奇歷久彌新。最近十年古代 DNA 研究大行其道,光是發表於 Cell、Nature、Science 的論文就多到要辛苦讀完,加上其他期刊更是眼花撩亂。「古代遺傳學」的衝擊毋庸置疑,開創者帕波(Svante Pääbo)足以名列歷史偉人;然而,得知 2022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他一人獨得 ,還是令人吃驚——諾貝爾獎竟然會頒給人類演化學家?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原載於泛科學
牛奶、羊奶等生乳中含有乳糖(lactose),可以被乳糖酶(lactase)分解。但是小朋友長大以後,乳糖酶基因便不再表現,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幾千年前,世界各地卻出現多款基因突變,讓人能一輩子保有乳糖酶。2022 年一項針對歐洲的研究提出觀點:這項能力之所以受到天擇喜好,是因為能避免拉肚子!?
馬雅人的祖先,帶著玉米從南方來? 原載於泛科學
「馬雅」是中美洲知名的古代文化,也是如今擁有數百萬人口的一個族群。2022 年問世的論文,由古人遺骸中取得古代 DNA,探討馬雅人的遺傳源流,得知「馬雅人」的形成過程,包括來自其南方與北方的移民。 另一個有趣的議題是,有時候人類遷徙與農業傳播有關,那麼馬雅人的主食:玉米,在這當中有什麼影響呢?
為何智齒這麼晚才長出來?——關鍵是「人臉比黑猩猩扁平」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小時候會換牙,把乳牙換成恆齒,一旦恆齒長成就會持續使用一輩子。有意思的是,相對於靈長類親戚們,人類長牙齒的年紀明顯比較遲。例如 3 顆大臼齒,黑猩猩長出第一、第二、第三大臼齒的年紀,分別為 3、6、12 歲,人類則是 6、12、18 歲(我們的第三大臼齒就是智齒,不一定會長)。
15 萬年前住在哈爾濱的「龍人」到底是誰?真的是丹尼索瓦人嗎? 原載於泛科學
探索滅絕古代人類的領域「古人類學」,2021 年一大焦點是 6 月發表的「龍人(Homo longi)」。這項研究確實增加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遺憾的是,論文許多分析令人大失所望,無法提供有意義的新知識。醜話說在前面,我對龍人研究的個人觀點是:「頂級的材料,瑣碎的分析,悲劇的論述」。
龍,彩虹與性別——不只中國和歐洲,還有其他好幾種龍? 原載於泛科學
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對南島語的研究最為出名,也是文化演化的專家。直到 2022 年以 81 歲去世前,他仍持續發表論文,討論彩虹禁忌等議題。白樂思長期對「龍」有興趣,好奇這種想像動物的起源;而 2019 年發表的論文中,白老意識流走得更遠,探討龍為什麼有雙性。
手指彩虹會發生不好的事?——白樂思的最後研究「彩虹禁忌」 原載於泛科學
美國的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在 1940 年 5 月 9 日出生,不久前 2022 年 1 月 5 日去世,享年 81 歲。他是南島語言的專家,對台灣也很熟悉;他的一系列研究成為支持「出台灣說」的重要證據,在台灣小有知名度。
維京女裝劍士,不是女戰士,卻也不算男戰士? 原載於泛科學
芬蘭有座維京時期的墓葬,多數陪葬品看來走女性風格,卻還有兩把通常與男性合葬的劍。莫非這是維京女戰士的長眠之處嗎? 新研究由遺骸取得 DNA,分析結果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的性染色體組合為 XXY,並非女生,卻也不是典型的男生!
定序所有人類 DNA 的「人類基因組計畫」,在 2001 年大張旗鼓地公布初版結果,今年 2021 年是 20 週年。幾週前 Science 刊出特輯,其中一篇是古代基因組的 review,趁機整理一下人類澎湃的情慾交流史。
Insights into human history from the first decade of ancient human genomics
美洲舊石器時代,女生不只採集,也常狩獵?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發展出農業之前,以採集和狩獵維生,至今也仍有一些仰賴採集狩獵的人群。不過採集(gatherer)與狩獵(hunter)其實是兩件事,而且似乎與性別高度相關:女生採集、男生狩獵。
尼安德塔人與穿越時代的腸道菌!與古代人共生,是怎樣的微生物? 原載於泛科學
人體內外住著許多微生物,腸道、皮膚、生殖器官、口腔等部位有不少微生物與人共生,可謂小小生態系。這些迷你生物們種類繁多,多半無法人為培養,從前難以研究。
大腦是個很棒的東西,但是早期 Homo 的大腦不一樣 原載於泛科學
大腦,是人類一大招牌特色。人類所屬的 Homo 曾經有過許多物種,最早的 Homo 誕生超過 200 萬年。新研究卻發現我們的額葉,要等到距今 170 萬年過後才形成。[1, 2, 3, 4]
沒有化石沒關係,從泥土也能取得尼安德塔人DNA! 原載於泛科學
最近十年,由遺骸取得古代DNA 的研究成為顯學,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演化歷史。遺骸之外,少數研究也由其他材料獲得 DNA,牙結石、鈣化結核、死海古卷(就是那個死海古卷!)、擦過古書頁面的橡皮擦屑屑,甚至是口香糖,都有成功的案例。[1, 2, 3, 4, 5]
最近新增不少人類演化的認識。Nature 這個 2021 年的 review 可謂懶人包的概念,有很多參考資料,對這個議題不了解的可以按圖索驥。這邊我隨便寫幾點,超譯一下(毆飛)。
Origins of modern human ancestry
歐洲最早的智人時尚 Runway 在哪裡?在4.6萬年前的保加利亞啦 原載於泛科學
考古學界的上古神獸,桃樂絲.加洛德(Dorothy Garrod)一生調查過許多地方的遺址,法國、英國是她事業的基礎,直布羅陀、中東是她成就的巔峰。1938 年在保加利亞的工作,相比之下不太起眼。 2020 年發表的研究卻指出,保加利亞埋藏著智人最初移民歐洲的奧秘;這篇論文受到許多關注,排名 Altmetric 資料庫 2020 年的第 51 名。還有另一篇論文同時發表,著重在定年。[1, 2, 3, 4, 5, 6]
南島語族 800 年前和美洲交流DNA,卻不在最接近的復活節島 原載於泛科學
南島語族,分佈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上眾多島嶼,最西端是非洲東方的馬達加斯加,最東端則是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南島語為 Rapa Nui)。南島語族古時候是否和美洲有過接觸,一直爭議不斷。
航向關島:3500年前,2300公里的南島遠航 原載於泛科學
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眾多島嶼的南島語族,源頭能追溯到台灣。目前的認知是,南島族群的祖先距今 4000 多年前離開台灣,移民到菲律賓,數百年後又持續南向。 要釐清陳年往事,由遺骸中取樣的古代 DNA 能帶來重要線索。最近關島的新發現指出,早在 3500 年前從菲律賓出發的人,曾經向東遠航 2300 公里之遙![1, 2]
怎麼知道亞馬遜雨林中的壁畫,真的是冰河時期創作?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對藝術史的認識又有重大突破。一隊考古學家報告,在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中發現大批畫作,最早的年代超過一萬年。卻有些人質疑:那批畫看起來保存太好,怎麼能確定不是最近的作品,真的是冰河時期的創作呢?[1] [2] [3]
莫維斯線與竹子假說:東方真的比較落後嗎?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起源於非洲,也曾經多次離開非洲,最早的一次超過 200 萬年前。遠遠早於智人誕生的年代,離開非洲的人們已經遷徙到歐亞大陸各地,東亞、東南亞地區都有人居住。有個問題困擾古人類學家,那就是:為什麼東方的石器長期不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