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香料的食慾流動 原載於泛科學
大多數台灣人對東南亞、南亞風格的香料不陌生,甚至有些常見的香料,不特別查詢還不知道起源於東南亞。 一項 2023 年問世的研究,調查將近兩千年前,越南南部的遺址,見到多款香料植物的蹤跡。證實那個時候已經有多款香料,從南亞或東南亞外海的島嶼,傳播到東南亞大陸。
越南兩千年古早味咖哩?香料的食慾流動 原載於泛科學
大多數台灣人對東南亞、南亞風格的香料不陌生,甚至有些常見的香料,不特別查詢還不知道起源於東南亞。 一項 2023 年問世的研究,調查將近兩千年前,越南南部的遺址,見到多款香料植物的蹤跡。證實那個時候已經有多款香料,從南亞或東南亞外海的島嶼,傳播到東南亞大陸。
歐洲人抵達美洲時,中美洲的阿茲特克是最威武的強權。儘管史料相當有限,這個 2023 年的論文依然從歷史紀錄拼湊這個「帝國」的財政狀況。 結果發現這兒的貧富差距驚人的大,稱呼其為韭菜帝國毫不為過。歐洲人抵達後,阿茲特克為什麼迅速垮台,也有經濟面的解釋。
Income and inequality in the Aztec Empire on the eve of the Spanish conquest
人類的生活周遭時常存在暴力,現在的世道下,大都會和大學城相比,都市的治安往往更差。然而七百年前的英國,牛津大學城的謀殺案,卻是倫敦、約克這類都市的好幾倍。 這項資訊來自歷史研究計畫「中世紀謀殺地圖 Medieval Murder Maps」2023 年的新增,由劍橋大學執行。
Students made Oxford the murder capital of late medieval England, research suggests
這個 2022 年的論文,介紹台東的小馬洞(Xiaoma)出土的死人骨頭。洪曉純姊姊這個論文寫來很有章法,先介紹台灣的矮黑人傳說,再描述小馬洞遺骸的分析,最後呼應東亞人類演化的二層假說。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觀摩,我主要介紹最沒有問題的死人骨頭。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s
遺體中尋獲肉毒桿菌,能證明聶魯達被謀殺嗎?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22 年頒發給帕波,表揚重現滅絕的尼安德塔人 DNA 之貢獻。由遺骸中取得「古代 DNA」近十年來被用於很多研究,亦可作為法醫用途。50 年前去世的聶魯達(Pablo Neruda),最近問世的死因調查中,就用上古代 DNA 的分析,帶來全新線索。
缺乏火燒痕跡,也能判斷遠古人類已知用火? 原載於泛科學
人類最早在什麼時候用火?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經過很久很久以後,火燒的痕跡不見得還會留下,分辨天然起火或人為生火也不容易。2022 年發表的兩篇論文採用不同分析辦法,判斷約 80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已知用火。
為什麼花錢買票看贗品?每分鐘都有一位傻B誕生 原載於泛科學
造假是人類複雜心智的一大產物,歷史上各式各樣的作假、贗品層出不窮。作家 Kristine De Abreu 在 ExplorersWeb 網站的文章,整理歷史上的 6 起贗品案例,時過境遷後回顧,這些造假頗有趣味。
3萬年前截肢手術,婆羅洲有史前黑傑克? 原載於泛科學
即使沒有現代的醫療知識,古人也能進行截肢這類外科手術,不過手術很成功,但是病人死掉的狀況也不意外。一項考古研究宣稱發現已知最早的截肢手術,地點位於東南亞的婆羅洲雨林,年代距今 3.1 萬年。那麼久以前的原始人,真的有能力截肢嗎?
怎麼證明澳洲人吃剩的蛋殼,來自5萬年史前巨鳥? 原載於泛科學
古代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易回答。人類抵達澳洲的年代早於 5 萬年,在此之後,澳洲有一批大型動物滅團,但是與人類的關係多少,專家們各有主張。有時候,甚至連人類是否接觸過某種動物都無法肯定。 一項 2022 年發表的研究,證實一款滅絕的史前大鳥確實與人類發生關係,而且材料相當特別:蛋殼中的古代蛋白質。[參考資料 1, 2, 3]
【2022 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原載於泛科學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22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32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一共頒發 10 個獎項,藝術史獎 2 位學者的得獎理由是: 「以跨領域手法研究古代馬雅陶器畫面的儀式性浣腸(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Ritual Enema Scenes on Ancient Maya Pottery)」。
歐洲距今 1.35 到 2 萬年前處於寒冷的冰河時期,那時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很有存在感。冰天雪地中,這群人仍然能蒐集多元資源,創造豐富的人生。考古學家認為,當時製作的一條項鍊,背後可能承載著整個群體的歷史。
What a deer-tooth necklace says about our Ice Age ancestors
台灣的考古研究,從日本開始統治後不久就開始惹。「臺灣考古」這個粉絲頁陸續翻譯、討論日本時代的研究。粉絲頁翻查不易,以下按照發表日期存放。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Archaeology/
故人具雞黍?從田邊到餐桌,野雞的馴化之路 原載於泛科學
雞這種動物被人類馴化至今,成為存在感最高的鳥類,不過最初的起源頗有爭議,有多種說法。一些文章甚至論文的訊息支離破碎,愈讀愈不對勁。 2022 年問世的一項研究,主張馴化雞誕生於東南亞,年代未滿 4000 年,並且提出一套合理的生態脈絡。不論新論點是否正確,都相當有參考價值,我們一起來瞧瞧。
解讀羅塞塔石碑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關鍵。當時有許多人嘗試,最後是法國學者商博良成功;但是英國的楊也相當重要,楊的突破性想法,或許曾經帶給商博良重要的轉機。新書《The Riddle of the Rosetta》主題著重在 2 位破解羅塞塔石碑的關鍵人物,英國作家 Andrew Robinson 在 Science 發表書評,他自己之前也分別寫過這兩位的傳記,對這段歷史十分熟悉。他提到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The race to decipher Egyptian hieroglyphs
花粉揭秘:黑死病災情,歐洲各地很不一樣 原載於泛科學
14 世紀中葉,歐洲各地陸續爆發鼠疫。瘟疫在當時的歐洲並不稀罕,可是這回實在嚴重,大量人口慘遭消滅,後世稱之為「黑死病」。疫情主要發生在公元 1347 到 1352 年,有些學者估計令歐洲在短期內減少 30 到 50% 人口,或許高達 5000 萬人之多。
大黃魚和海鯰,古代台南人愛吃什麼魚? 原本在泛科學
魚類是人類重要的資源,許多古代文化裡魚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台灣古時候也是如此。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調查台南 5000 年來的遺址中有哪些魚,得知古早台南人食用的魚類,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Sapiens 網站的贊助商,Wenner-Gren 基因會的主席 Danilyn Rutherford 向大家解釋什麼是人類學(anthropology),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也非常複雜的問題。
史上最早金屬吸管,5000年前,一組8人喝啤酒? 原載於泛科學
前幾年台灣政府限制使用塑膠吸管後,好些人響應環保號召,隨身攜帶金屬吸管。最近有論文報告,發現已知最古老的金屬吸管,以高貴的金、銀打造,距今有 5000 年之久。古代人使用金屬吸管的目的當然不是環保,是享樂。
定居農業如何興起,是考古學家長久關注的問題,這個 2021 年的論文,研究美國西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在 6 世紀末的轉型,認為當時對一整代人極為艱難的時代力量,促使整個區域的農業化。
Volcanic climate forcing, extreme cold and the Neolithic Transition in the northern US Southwest
約翰・迪伊(John Dee)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的好朋友,也是文藝復興時期,英格蘭的代表學者(神秘力量那種)。他有一面黑色的鏡子,現藏大英博物館。2021 年的論文報告,這面黑曜石製成的鏡子來自阿茲特克帝國,原產於墨西哥的帕丘卡。
The mirror, the magus and more: reflections on John Dee's obsidian 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