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可謂千變萬化。Nasonia 屬於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最近研究愈來愈多的昆蟲。它們的性別決定是看染色體套數,沒受精是 1 套的男生,受精是 2 套的女生。
A chimeric gene paternally instructs female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haplodiploid wasp Nasonia
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可謂千變萬化。Nasonia 屬於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最近研究愈來愈多的昆蟲。它們的性別決定是看染色體套數,沒受精是 1 套的男生,受精是 2 套的女生。
A chimeric gene paternally instructs female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haplodiploid wasp Nasonia
膽綠素(biliverdin)對大部分動物是危險的毒,在人類體內,膽綠素是血紅素的代謝產物,會破壞紅血球,也會令瘀斑呈現綠色。但是有上百種樹蛙,體內存在相當大量的膽綠素,這是如何辦到的?
Multiple origins of green coloration in frogs mediated by a novel biliverdin-binding serpin
許多阿嬤疼愛金孫。之前研究指出,人類家族中的阿嬤存在的話,寶寶的生存機率更佳。這個 2019 年的論文發現殺人鯨阿嬤也有類似狀況。
Postreproductive killer whale grandmothers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their grandoffspring
這個 2019 年的古代 DNA 研究,對象是住在加勒比海的大鳥 Caracara creightoni,在人類進入巴哈馬一帶以後,他們不幸於一千年前左右滅團。研究者順利從 2500 年前的樣本取得粒線體DNA(可以拼裝回 98.7%)。藉此更加了解鳥鳥們的親戚關係,有興趣的請自行閱讀。我覺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鳥樣本的來源。
黑猩猩通常吃素,不過也會吃肉類。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報告,首度觀察到黑猩猩捕螃蟹吃,而且不是住在水邊,是在雨林裡面,所以他們吃的算是河蟹!
Crab-fishing by chimpanzees in the Nimba Mountains, Guinea
各地的人類,展現出非常多元的行為、思考,形成千變萬化的文化(氣宗、劍宗?!)。人類的親戚黑猩猩,雖然沒有那麼複雜,卻也存在類似的多元行為。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卻發現,與不太受到人類影響的黑猩猩團體相比,深受人類影響的黑猩猩,行為多樣性少掉 88%。
Human impact erodes chimpanzee behavioral diversity
動物面臨危機時,會產生各種示警反應, 增加生存機率。人類的靈長類親戚,警示的方法相當多變。住在東非的東非綠猴,主要有 3 種敵人:獵豹、蛇、老鷹,碰上各種敵人時,分別有不同的應變措施。
Conserved alarm calls but rapid auditory learning in monkey responses to novel flying objects
大家都知道,熊貓只吃竹子,至少我們印象中的熊貓只會吃竹子;還有遺傳學研究指出,熊貓偵測鮮味(umami)的基因在 400 百萬年前喪失功能,使得熊貓失去品嘗肉味的能力。乍看之下,熊貓專吃竹子的歷史有幾百萬年。然而,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實際研究古代熊貓的飲食,卻發現古早熊貓的食物似乎不太單純。
Diet Evolution and Habitat Contraction of Giant Pandas via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颶風,是種威力強大的自然現象,直覺想來,應該是影響演化的力量之一,不過直接的研究倒是不多。這個 2018 年的論文,比較被颶風摧殘前後的蜥蜴族群,發現確實有些型態有著明顯差異。(大家請自己看影片,體驗颶風的威力 ^^ )
Hurricane-induced selec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an island lizard
北美洲的居民,應該剛入住時就懂得利用野生植物,馴化植物相對晚得多。現今美國東部一帶,要等到 5000 年前左右才開始馴化植物-太陽花(向日葵,學名 Helianthus annuus)。這個 2018 年的論文,研究惹太陽花馴化後的基因表現改變。
Genetics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evolution during sunflower domestication
這是個有些悲傷的真實故事。故事主角是一種蝴蝶-艾地堇蛺蝶,英文名 Edith's checkerspot,學名 Euphydryas editha,反正長得就是圖片那樣,之後簡稱「蝴蝶」。這種蝴蝶的一個族群,長期住在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州,依靠一種車前科(Plantaginaceae)的植物 Collinsia parviflora 維生,一年繁衍一代。
Lethal trap created by adaptive evolutionary response to an exotic resource
東非的馴化雞(Gallus gallus)與黑鼠(black rat,學名 Rattus rattus)都來自亞洲,隨著人類移動而抵達。不過牠們是什麼時候,怎麼來的,卻不太清楚。這個2017年的論文,蒐集惹東非地區、其沿海島嶼,還有馬達加斯加,一共 22 個遺址,大批疑似黑鼠或馴化雞的遺骸樣本,探討這個問題。
儘管根本沒幾個智人,親身接觸過黑猩猩(電影看到的機率大得多),不過在智人的普遍印象中,黑猩猩就跟超人一樣,超級強壯。然而實測結果指出,黑猩猩的肌肉,出力量大概只是人類的1.5倍而已,並不是不可想像的差距。(所以凱薩的力量應該還好,腦袋就不是惹)
Chimpanzee super strength and human skeletal muscle evolution
動物週期性遷徙,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當今世上最大規模的年度遷徙,發生在東非一塊叫作 Serengeti(塞倫蓋提)的草原地區,每年定期移動的動物叫牛羚(wildebeest,Connochaetes taurinus),約有120萬隻之多。120萬不是小數目,每年有這麼多牛羚來來去去,對當地生態一定會造成某種影響。
一萬多年前北非潮濕多雨,「綠色薩哈拉」生機盎然,跟現在的沙漠截然不同。這個 2017 年的論文,蒐集西非外海的海洋沉積物,分析當中的葉蠟,追蹤薩哈拉地區 25000 年來氣候的詳細變化。
Rainfall regimes of the Green Sahara
講到馴化動物,最容易想到的大概是狗、貓、牛、羊、豬、馬......然而廣義的馴化定義中,「老鼠」的地位跟任何一種馴化動物相較,都不遑多讓。老鼠雖然不是人類有意飼養,現代老鼠卻深受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多特徵與古代祖先不太一樣。
via 這裡
遺傳適應(genetic adaptation)是演化學重要的問題。黃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代謝酒精的酵素基因「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簡稱Adh)」,是這方面的經典案例。擬黃果蠅(Drosophila simulans)是跟黃果蠅長很像的近親,過去的經典假說認為,在兩種果蠅分家以後,黃果蠅的Adh基因發生DNA序列上的改變,從而導致不同的蛋白質序列,使得這款酵素代謝酒精的效果變得更好,對黃果蠅酒精濃度更高的環境中生存有益。(人類當然也有這個基因,而且喝酒的時候很重要!!!)
via 這裡
東亞地區的降雨量與環境狀況,和「東亞季風(East Asian monsoon)」息息相關。當東亞季風強大時,影響的範圍北移,會讓東亞北方更加濕潤而綠化;反過來,在季風虛弱之際,季風的影響範圍只能留在南方,東亞北方就會變得乾燥。過去一萬多年來東亞季風的變化,學者已經知道大致的狀況,細節卻還不是那麼清晰。這個2017年的論文,採用取自內蒙古達里湖(Lake Dali)的沉積物,研究這個區域史上的降雨狀態。
Northward extent of East Asian monsoon covaries with intensity on orbital and millennial timescales
澳洲的 megafauna(巨型動物群,44 公斤以上級的動物),跟 5 萬年前相比物種數量少掉約 85%。如此明顯的大滅絕,原因是自然環境的變化,或是人類的影響仍不太清楚。澳洲是塊乾燥的大地,不過在相對濕潤的西南澳仍有森林存在,遠古時代曾有許多動物生存於此。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分析來自澳洲印度洋側的海洋沉積物,研究過去 15 萬年來西南澳的環境變化。
Humans rather than climate the primary cause of Pleistocene megafaunal extinction in Australia
位於阿拉斯加灣(Gulf of Alaska)的小島奇里科夫島(Chirikof Island),上頭有種小小的哺乳類—北極地松鼠(arctic ground squirrel ,學名Urocitellus parryii,異名Spermophilus parryii),被視為是近幾百年,隨著人類船隻而來的外來種,然而一些證據卻暗示,也許比歐洲人抵達更早以前,北極地松鼠就已經存在島上惹。考古記錄表示,奇里科夫島最早的人跡,大概距今5000年,當時古阿留申人曾經來過島上。這個2016年的論文蒐集許多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北極地松鼠遺骸,研究他們的族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