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 2023 年的論文研究對象是貓科動物,包括 5 種大貓小貓的基因組,4 種大家很熟:獅子、老虎、石虎、馴化貓;以及一種住在南美洲,體型與貓類似的喬弗里貓(Geoffroy's cat,學名 Leopardus geoffroyi)」。我覺得嗅覺的部分很有意思。

Single-haplotype comparative genomic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lineage-specific structural variation during cat evolution

短篇  漁貓,馴化貓,喬弗里貓,老虎等貓貓的嗅覺受器基因

via 這裡

 

維基百科寫喬氏貓,我覺得叫作「喬弗里貓」比較威武 🐆  千古一帝喬弗里(X)

 

這個論文的定序手法可以獲得更完整的基因組。染色體常常有一整段複製的現象,由於 DNA 序列幾乎一模一樣,其他定序法可能無法分辨。因此這個論文有許多篇幅擺在討論 DNA 大段複製上。對於貓貓的基因組,諸君有興趣請自己鑽研,我只著重在「嗅覺受器基因」。

 

嗅覺受器基因(olfactory receptor,簡稱 OR),看名字就知道做什麼。許多動物配備一大堆嗅覺受器,偵測不同的氣味分子。(不過嗅覺受器基因的產物,不一定只關乎嗅覺)

 

有趣的是,一種動物的基因組上除惹一大堆嗅覺受器基因,也常常存在很多「假嗅覺受器基因」,就是看起來像是基因,DNA 序列卻有缺損,不會真的表現出蛋白質產物起作用。

 

例如非洲象就很誇張,配備超過 2000 個有作用的嗅覺受器,但是同時也存在超過 1000 個假基因。

 

基因演化上,嗅覺受器基因的誕生與消失很頻繁。它們常常發生基因複製,如果基因突變衍生出新功能,生物便能獲得一個扮演新角色的基因,拓展新的可能性。

 

倘若突變讓基因缺損,不再表現,又不太影響生存,一個基因就消失惹,剩下假基因殘存序列。不影響也是看狀況,有時候是類似功能的基因太多惹,不差少這一個 QQ

 

可想而知,嗅覺相關基因的演化深受環境適應影響。如果環境需要分辨很多氣味,嗅覺基因便欣欣向榮;不再有機會接觸某種氣味後,對應的偵測基因也容易消失。

 

這個論文自己定序的五款以外,還納入之前發表的二貓一起分析:漁貓(fishing cat,學名 Prionailurus viverrinus)、叢林貓(jungle cat,學名 Felis chaus)。

 

嗅覺受器基因常常複製,相比之下,老虎、喬弗里貓,偵測血液氣味分子的基因們最顯眼;而馴化貓的複製最少次,嗅覺似乎相對最弱。

 

嗜血的老虎 🐯,懂得分辨罐罐的氣味嗎? 哼~ 🐱

 

還有一批基因,專門偵測水裡的味道分子:OR51、OR52、OR55、OR56。不意外的是,漁貓保有每一個基因,而其他款貓貓都有某些基因喪失。

 

住在東南亞、南亞的漁貓,和石虎一樣歸類在豹貓屬(Prionailurus),不過習慣靠水討生活,愛捕魚吃,型態能觀察到一些水獺化(X)的改變。基因層次上,也能見到在水邊生活的遺傳適應。

短篇  漁貓,馴化貓,喬弗里貓,老虎等貓貓的嗅覺受器基因

兩種蘭花蜂長很像,嗅覺受器不一樣

短篇 果蠅酒精代謝基因,經典的新研究

兩性間的化學戰爭,以及果蠅

【小島果蠅啟示錄】看似假基因,真的會表現?

促進情慾流動的果蠅費洛蒙,竟然也能讓人類有反應!?──2018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

 

新聞稿: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reveals new secrets about cat evolutio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