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1 年的論文報告,距今 6200 年前,發生在克羅埃西亞的一場屠殺,至少有 41 位受害者。
Genome-wide analysis of nearly all the victims of a 6200 year old massacre
這個 2021 年的論文報告,距今 6200 年前,發生在克羅埃西亞的一場屠殺,至少有 41 位受害者。
Genome-wide analysis of nearly all the victims of a 6200 year old massacre
冰天雪地的格陵蘭 4500 年前起才有人長期居住。北極區的居民吃什麼,利用哪些動物?這個 2022 年的論文透過古代DNA,發現某些動物雖然認不出骨頭型態,卻其實存在,像是鯨魚界的巨巨,抹香鯨 🐳
Ancient DN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4,000 years of resource economy across Greenland
早在幾千年前,距離遙遠的人們便會交流、貿易。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以色列在青銅時代已經出現來自東方的黃豆、薑黃,鐵器時代又存在香蕉,見證古代世界的長距離蕉流。
Exotic foods reveal contact between South Asia and the Near East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E
查克穆(chacmool)是中部美洲文化圈,9 世紀誕生的一款雕像形象(圖片右上)。最早在馬雅城邦—奇琴伊札出現,另外與其關係密切的土拉也能見到。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哥斯大黎加更晚 200 年也出現查克穆。這些發現指出,中美洲距離遙遠的文化交流。
源自北歐的維京人,在北大西洋曾經一路向西,殖民冰島、格陵蘭,最終抵達北美洲,但是確切的年代不清楚。 這個 2021 年的論文報告,剛好一千年前,公元 1021 年紐芬蘭有 3 棵樹被金屬工具砍下,顯然是維京人伐伐伐伐伐木工。得知如此清楚的年份,必需歸功於宇宙射線的突擊。
Evidence for European presence in the Americas in AD 1021
台灣在新石器時代的移民引進小米、稻米,使台灣邁入農業時代,後來的南島遷徙,農作物應該也被帶著走。這個 2022 年的論文分析台北、台中的 3 處遺址,判斷最早的稻米約為 4800 年前,推論這可能就是稻、小米最初進入台灣的年代。
Early Austronesians Cultivated Rice and Millet Together: Tracing Taiwan’s First Neolithic Crops
山東的海岱地區介於黃河、渭河、泰沂山之間,在新石器時代陸續出現過一系列不同文化。這個 2020 年的論文著重在北辛文化,當時此地已經邁入新石器時代數千年,會種植小米與稻米,卻仍相當依賴採集與狩獵。
地中海對早期的西方文明十分重要,像是羅馬帝國非常仰賴地中海貿易。這個 2020 年的論文調查希臘南部,發現比羅馬帝國更早,距今 3000 年前的希臘人已經開始橄欖油、葡萄酒的跨海貿易。
Landscape Change and Trade in Ancient Greece: Evidence from Pollen Data
這個 2022 年的論文主題是乳製品,由古人的牙結石取樣,尋找其中的乳蛋白,藉此判斷古人是否常常吃奶。取樣地點位於歐亞草原西部,以及高加索的北部與南部。重要發現是,高加索北部的居民,比青銅時代更早以前便會吃奶。
Emergence and intensification of dairying in the Caucasus and Eurasian steppes
南島族群早期的遷徙過程中,陶器和稻是關鍵的有形特色。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在蘇拉威西出土 3500 年前的稻米,是印尼一帶最早的記錄;或許也是南島移民,最初抵達當地的年代。
Validating earliest rice farming in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人類每到一處新的地方,必需認識當地環境,會利用資源才能生存下去。這個 2021 年的論文報告,3500 年前首度抵達馬里亞納群島的人們(應該是南島族群),已經會捕捉章魚。
長城,景甜小姐的代表作......不是,是位於中國北方,分割農業與遊牧區的人造建築物。奇妙的是,比我們所知的長城更北邊,坦蕩蕩的草原地帶竟然也存在一道長牆,而且長達 737 公里!它是什麼時代,為什麼目的建造的!?
知名的維京人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他們本來就住在北歐,有一天開始後世認定的「維京時代」。歷史學家常以某些大事件定義,像是公元 793 年,英格蘭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遇襲事件。這個 2021 年的論文,深入調查丹麥的貿易遺址,探索不同地區開始貿易的年代。
Single-year radiocarbon dating anchors Viking Age trade cycles in time
古早蒙古給人的印象是遊牧,靠肉、乳製品維生。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卻發現鐵器時代以後,匈奴、蒙古帝國的居民,普遍都吃過不少小米。古代蒙古人不只吃肉和乳製品,小米也是主要的食物來源。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Supported the Growth of Mongolia’s Nomadic Empires
要知道一個地方,最早什麼時候有人入住,最直接的證據是死人骨頭,人造物如陶器、魚鉤、建築物也行。即使完全沒有那些證據,假如人為活動明顯的改變環境,如今考古學家也能藉此判斷。 這個 2021 年的論文報告,亞速群島進入歷史記載的幾百年前,已經有人出沒,那群人疑似是......維京人!
Climate change facilitated the early colonization of the Azores Archipelago during medieval times
非洲在數千年前,隨著牛羊這類馴化動物引進,也發展出蓄牧和游牧業,乳製品成為飲食一環。這個 2021 年的論文報告,非洲東北部吃乳製品的歷史,至少有 6000 年。
Ancient proteins provide evidence of dairy consumption in eastern Africa
小米在現代給人鳥食的印象,卻是古代最重要的馴化植物之一。這個 2019 年的論文調查東亞北方,新石器時代到漢代的飲食,發現小米一直很重要,不過距今 4000 年後,小麥也迅速普及開來。
人類最初移民美洲的年代,是疑義重重的考古問題。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在墨西哥發現超過 3 萬年人類活動的跡象。至今美洲考古比較肯定的年代,頂多只有 2 萬多年,超過 3 萬年實在是很早。
Evidence of human occupation in Mexico aroun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走過必留下痕跡,但是大部分痕跡一段時間後就會不見。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難得一見的發現:在阿拉伯發現距今 11 多萬年前的 376 個腳印,多數屬於象與駱駝,還有 7 個來自人類。
Human footprints provide snapshot of last interglacial ecology in the Arabian interior
這個 2019 年的論文寫法實在有點奇妙(但是新聞寫起來都超級合理),不論如何,總是算個重要的發現,一起來看看。簡單說就是考古學家在數千年前,歐洲的 3 個陶器裡頭,偵測到動物奶的蹤跡。
Milk of ruminants in ceramic baby bottles from prehistoric child gr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