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海域有很多海島,這個 2024 年的論文深入調查東帝汶的遺址,判斷智人移民這塊地區晚於 5 萬年。更早以前在澳洲活動的人類,更可能是途經北方的海路。
Abrupt onset of intensive human occupation 44,000 years ago on the threshold of Sahul
via 這裡
帝汶島在政治上,西邊是印尼的一部分,東邊則是獨立的國家東帝汶。這個論文著重的 Laili 遺址位於帝汶島的北部,之前研究的 Matja Kuru 2、Asitau Kuru 位於帝汶島的最東端。
可能有人類出沒的時候,帝汶一直都是海島。Laili 算是岩蔭遺址,不同時代海水升降,這兒距離海岸一直有幾公里遠。此處可以分辨出 21 個地層,最底層的第 21 層缺乏人類跡象;能夠明顯區隔的第 20 層,開始有人類活動的紀錄,不過都沒有死人骨頭保存。
這個論文著重於最古早的幾層,根據光釋光(OSL)和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法,超過 5 萬年前應該沒有人類。距今 4.4 萬年前左右,第 20 層首度出現,類似的紀錄延續到 3.6 萬年前,第 16 層。
一個地點即使完全沒有見到死人骨頭和石器,憑藉土壤組成的改變,也能推論有人類使用過。增加的木炭、灰燼,以及製作石器產生的燧石廢料,都昭示人類的登場。
這幾千年的地層總共出土 6901 件石器相關產物,材料超過 98% 是燧石,其餘很少量的石英和石灰岩。不同地層出土石器的手藝沒什麼改變,大概是同一群人的延續。
值得注意,形狀完整的石器中,大約 10% 有用火加熱過的跡象。或許只是剛好被火燒到,不過相當有可能,當時的居民懂得加熱石材,以火輔助塑形,製作更理想的石器。
另外重要的是,連同這兒在內,附近更大海域的島上出土的石器,也展現輕量化的趨勢。更早在這個區域生活的佛洛勒斯人,使用類似的原料和敲法(knapping),石器卻沒有變小。因此石器輕量化,大概是智人的長期趨勢。
此處還沒有人類活動時,便留下少量蝸牛和鳥類遺骸,應該與人無關。不過人類出現後,蝸牛殼、鳥骨的數量明顯增加,還有軟體動物、螃蟹、藤壺、蝙蝠、青蛙、蛇、蜥蜴等動物的遺骸。
動物遺骸的變化肯定與人有關,一部分應該是人類的食物。另外也出土被火燒過的魚骨,見證人類會利用海陸的動物資源。 植物方面,有人活動以後,才出現朴屬植物的種子(hackberry),應該是被利用的植物之一。
智人來到東南亞海島以前,已經有佛洛勒斯人、呂宋人存在,不過帝汶島沒有智人外的古人類記錄。至今帝汶島已知的人類紀錄,都晚於 4.5 萬年。
視角拉遠,考慮更大的脈絡,東南亞大陸到澳洲、新幾內亞,或是說巽他大陸到莎湖陸棚,之間有許多海島。澳洲最早的智人遺址似乎超過 6 萬年,論文主張是途經較北方的島嶼。
東南亞外海較南方的龍目、佛洛勒斯、松巴、帝汶等島嶼,目前都沒有早於 5 萬年的智人紀錄。比較可靠的研究中,最晚的佛洛勒斯人終結於 5 萬年前,最早的智人為 4.7 萬年。
論文的觀點是,距今 4 到 5 萬年前之間,有不少智人向東南亞海域南方的島嶼移民。不同於更早的零星嘗試、意外漂流,這段時期的智人應該是有意識的遷徙,涉及的人數不少。
我不確定這個觀點的證據有多強,不過那時候的人懂得出海航行,有意識地計畫性渡海,我想應該沒有問題。
新聞稿:
Excavation reveals 'major' ancient migration to Timor Island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