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是考古學的重要議題,古早樣本常常不容易判斷。這個 2023 年的論文,分析台灣北部的植物園遺址出土的稻,判斷這些早於 4000 年前的稻,是馴化稻。

Micro-CT-assisted determination of the shattering and non-shattering phenotypes of charred rice spikelet base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a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超過4000年前,建中旁邊有馴化稻田

via 這裡

 

繁殖是生物的大事,稻這類植物,種子要脫離母體才能繼續繁殖。然而人類種植稻,要的就是稻米,不能讓米自爆。所以一大關鍵的馴化特徵,就是不會自爆。

 

底層邏輯(X)概念是,人類馴化植物,必需控制植物的生殖,拿走大部分寶寶,又留下一小部分繼續繁殖。植物不自爆,就不能自行繁殖,只能任由人類控制。

 

如果野生植物不會自爆?那就絕後啦!

 

稻米的自爆,稱為落粒性(shattering)。會不會自爆的稻米差在哪兒?結構上,可以在小穗(spikelet)的基部看出型態差異。 米粒脫離基部,會留下疤痕。我這種植物麻瓜的腦補是,野生的自爆米,疤痕比較平滑,像一個隕石坑(?);人為魔改的不自爆米,疤痕比較凹凸。

 

考古研究中,小穗基部很少能完整保存,這個論文從植物矽酸體(phytoliths)下手。植物矽酸體是植物細胞外形成的結晶體,即使植物徹底腐爛後,也能繼續長存,保留植物生前的形狀。

 

超過4000年前,建中旁邊有馴化稻田

 

這個論文主要的分析對象,是植物園遺址(Zhiwuyuan)出土,超過 4000 年的樣本。 植物園就是台北市的建中、歷史博物館旁邊那個「臺北植物園」,這塊土地在四千多年前,已經有農業活動。

 

比對發現,植物園遺址出土的稻,小穗基部樣本看起來就是馴化稻的形狀。所以這兒超過四千年的稻,並非野生稻,而是人為種植的馴化稻。

 

馴化是考古學、植物學、演化學的重要議題,可是判斷馴化常有爭議。種子類的植物,不要自爆是馴化的關鍵。我想這個分析手法,對考古學將非常有幫助。

 

另一類重要的馴化植物是豆類。綠豆、紅豆等豆豆,馴化的關鍵是豆莢不要自爆。我對這方面不熟,不過假如能分辨出土的豆莢是否自爆,我猜能有類似的意義。 

台東小馬洞,考古發現6000年前矮黑人?

短篇 福建4000年前,中國南方最早的小米

稻米野生到馴化,長江下游演變史

短篇  台灣東部潮來橋遺址,4200年前的稻米

台灣最早的稻與小米,4800年前

超過4000年前,建中旁邊有馴化稻田

魯凱族,馬卡道族等台灣原住民的基因組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