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新石器時代的移民引進小米、稻米,使台灣邁入農業時代,後來的南島遷徙,農作物應該也被帶著走。這個 2022 年的論文分析台北、台中的 3 處遺址,判斷最早的稻米約為 4800 年前,推論這可能就是稻、小米最初進入台灣的年代。
Early Austronesians Cultivated Rice and Millet Together: Tracing Taiwan’s First Neolithic Crops
3 處遺址分別為台北的植物園遺址(Zhiwuyuan)、大龍峒遺址(Dalongdong),台中的安和遺址(Anhe)。
台中的安和遺址面積 1400 平方公尺,出土 48 個墓葬,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動物骨頭等等,還有 11 個稻的遺骸。之前對人骨與木炭的碳同位素定年指出,這兒有人活動的年代,介於距今 4000 到 4800 年。稻沒有直接的定年,姑且假設也差不多。
台北的植物園遺址的面積 6 萬平方公尺,很大,只有一部分深入開挖。這兒延續的年代很久,被分為 4 個時期,由早到晚為:訓塘埔文化(Xuntangpu)、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
這邊要解釋一下,某考古文化,常常得名於某遺址,像是大坌坑、圓山、植物園、十三行文化,名字分別來自大坌坑、圓山、植物園、十三行遺址。不過一處遺址可以包括不同年代的文化,一個文化也往往分佈於多處遺址。
大龍峒遺址面積 7600 平方公尺,距離植物園遺址 5 公里。12 個稻的碳同位素定年,得知兩處最早有稻的年代差不多,都是 4500 年前左右。而植物園遺址距今 1600 多年的植物園文化,也有種稻。
植物園遺址最早的階段,之前被歸類為訓塘埔文化。不過論文表示,它有出土大坌坑風格的陶器,因此植物園、大龍峒、安和三處最早期,應該也都能算是大坌坑文化,至少是末尾。
台灣最早的稻何時現蹤?之前討論多半集中在台南的南關里東遺址,宣稱是 5000 年。然而在此之前,包括南關里東遺址在內,所有的稻都缺乏直接定年,而且南關里東稻的「5000 年」脈絡有點可疑。
這次對出土稻的直接定年,證實台灣至少在 4500 年前已經有馴化稻,或許可以回溯到 4800 年前,更早則缺乏明確的證據。由型態判斷皆為 japonica 粳稻,與長江流域、東亞南部、東南亞出土的古早稻一樣。
台南和台北時代接近的遺址中,稻與小米都一起出現,應該是一起種植。小米有 2 種:稷(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台南是兩款小米都種,植物園遺址只有稷,沒有黍。
光是根據出土狀況,無法直接得知各種農作物、採集植物的數量,不過植物園遺址的小米(稷),數量可能比稻更多,是更有存在感的食物。其餘研究分析 11 處遺址的穩定同位素,判斷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的台灣,小米為重要的一項飲食。
馴化的穀物:稻、小米以外,植物園遺址還出土許多其他植物,包括果果、禾本科的草(grass)、雜草(weed)。禾本科以狗尾草屬(Setaria)、馬唐屬(Digitaria)最多。雜草以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藨草屬(Scirpus)、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茄科(Solanaceae)最多。
果果值得一提。植物園遺址出土的果果,絕大多數為接骨木屬(Sambucus),也就是莓果,以及類似的軟軟果。完全沒有見到富含澱粉的堅果類,如橡實,它常見於採集狩獵族群的遺址。
稻起源於長江流域,它和更早前源自華北的小米,後來往南傳播,一邊出海傳到台灣,另一邊進入東南亞大陸。
目前已知福建、廣東最早的稻距今約 5000 年,論文推論台灣更遲一些,或許是 4500 到 4800 年前,而非 5000 年。台灣的稻、小米被一起種植,後來又隨著南島移民前進呂宋,以及東南亞島嶼們。 而東南亞大陸的稻,來自東亞南部的陸路傳播。已知最早紀錄位於越南北部,距今 4000 多年。
提醒各位讀者,東亞南部、東南亞大陸、台灣、島嶼東南亞,又海又陸這麼大的地理範圍,如今對於早期穀物的研究依然有限,未來如果發現更早的紀錄,架構又要修正。
是說這樣看來,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出現陶器的年代,比稻、小米更早好幾百年?有意思。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