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吃橄欖的歷史超過一萬年,這個 2019 年的論文深入探討中國南部,數千年前人類利用橄欖的歷史。

Food and ritual resources in 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Canarium nuts in southern China and beyond

via 這裡

 

橄欖(Canarium)分佈於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全世界一共有 78 個物種,至少有 6 種被馴化。在島嶼東南亞、新幾內亞一些地方,人類利用橄欖的歷史超過一萬年。

 

這個論文研究位於嶺南,廣西的 4 個遺址,都處於珠江流域的邕江(Yong River)周圍。3 個遺址灰窯田(Huiyaotian)、鯉魚坡(Liyupo)、Tangdichong,距今 7000 到 9000 年前,一個遺址 Guhongling 距今 4400 到 4500年前。

 

 

年代較早的 3 個遺址中有大量果殼的遺骸,包括一些橄欖;不過缺乏馴化穀物,稻、小米的蹤跡。儘管 7000 多年前,長江中游、下游已經有人種植馴化稻,那時馴化稻尚未傳播到更南方的嶺南。

祖先的身體會說話:男女差別待遇,至少始於東周

短篇 世界最早的稻,長江下游,距今9400年

短篇 福建4000年前,中國南方最早的小米

短篇 台灣東部潮來橋遺址,4200年前的稻米

 

年代較晚,4400 多年前的 Guhongling 遺址中也出土橄欖。除了這次研究的地點,中國南方、東南亞北方那幾千年間的許多遺址中也有出土橄欖,有些遺址內還數量不少。也有些在多處遺址找到的石器,依照使用痕跡判斷,可能是作為砧板處理橄欖果實之用。

 

一起考慮進來,可見嶺南、東南亞一帶,在農業尚未出現,依靠採集狩獵的年代裡,數千年來,橄欖普遍存在於生活中。

 

人應該無法只吃橄欖就能生存,合理的推論是,橄欖是穀物農業尚未建立,生產仍然仰賴採集狩獵的社會中,多元菜單中的一道。

 

值得注意的是,四千多年前遺址中的橄欖,時常從祭祀坑中出土,意謂這個時期,橄欖或許不只是吃的食物,也被用於儀式性的使用。

 

史前遺址中出土橄欖的地點。

 

論文認為,嶺南的採集狩獵族群,數千年來人口的增長,導致某些社會與經濟的轉變;四千多年前,也是馴化穀物首度出現在附近一帶的時刻。

 

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當地傳承數千年的橄欖,在社會變遷之下,由普通食物發展出新的特殊角色。等到農業發達的漢代,橄欖似乎失去惹之前的角色,成為一種普通的果果。

解釋東亞人類的形成,二層假說?

和平文化,繩文人,東南亞古代DNA,不斷南向的人們

古代東南亞南向的DNA、語言、農業

廣西遺傳史,失落的上古血脈

 

論文提到,印尼的摩鹿加島的 Nuaulu 族人,會種植藷類、芋頭、西米(Sago),不過不種稻米。他們在一些儀式中,仍然會使用橄欖;或許和古時候嶺南、東南亞的採集狩獵社會,有一絲相似。

嶺南的橄欖,採集狩獵社會中的食物到獻祭物

 

*via 鄭仲良

文中古代亞洲居民食用的「橄欖」果實,是隸屬於橄欖科 (Burseraceae) 橄欖屬 (Canarium) 木本植物的核果。橄欖屬木本植物的核果可以鮮食,不過一般是醃漬成蜜餞保存食用。食品市場的蜜餞橄欖絕大多數來自橄欖屬植物,最常應用的物種為分布亞洲東南部的橄欖/白橄欖 (Canarium album) 。

另外,常放在披薩上切成一片片的黑色橄欖片以及歐式料理所用橄欖油的原料,則是來自另外一種植物,隸屬於木犀科 (Oleaceae) 油橄欖屬 (Olea) 的物種:油橄欖 (Olea europaea) 。油橄欖分布地中海沿岸東部,歐洲側為主要分布區域。油橄欖核果亦被古代歐洲居民食用,然而其果實內含有多量橄欖苦苷 (Oleuropein) ,因此嚐起來非常苦澀無法鮮食,通常必須經過醃漬或強制發酵等加工處理才能食用;僅有少數變異個體果實較不苦澀才可以不經處理直接食用。

橄欖和油橄欖是截然不同的植物,僅是因為果實形態類似,中文俗名才會都使用「橄欖」一詞。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