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海岱地區介於黃河、渭河、泰沂山之間,在新石器時代陸續出現過一系列不同文化。這個 2020 年的論文著重在北辛文化,當時此地已經邁入新石器時代數千年,會種植小米與稻米,卻仍相當依賴採集與狩獵。

The Beixin Culture: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a population dispersal of Neolithic hunter-gatherer-cultivators in northern China

1

 

北辛文化(Beixin Culture)大概在 7000 年前出現,延續一千年左右。當地比北辛文化更早之前是後李文化,北辛之後則是大汶口文化,再來就是非常知名的龍山文化。

 

北辛文化被歸類為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看似像樣的陶器,有三足鼎之類的作品,社會似乎還沒有階級分化的跡象。許多墓葬沒有陪葬品,或是只有少少幾件。

 

2

 

這個論文詳細分析,介於 6000 到 6300 年前之間,算是北辛文化晚期的官橋村南遺址(Guanqiaocunnan)出土的穀物和其他植物遺骸,探討當時的生產方式。 共有三大類植物出土:穀物、草、果果。

 

穀物方面,有稷(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稻米 3 種;稻原產於長江流域,可見在 6000 多年前已經傳播到山東,成為糧食作物的一員。不過原產華北的小米,在官橋村南遺址比稻更重要;2 種小米又以黍比較多,稷比較少。

 

3

 

雖然黍、稷皆為小米,常常並稱,兩者還是有別。 單一植物來說,黍的產量較低,能供應的營養較少;優點是,黍可以在比較貧脊的土壤種植,只需 60 多天成熟。相對地,稷單位產量較高,但是需要 90 多天成熟。

 

種植與生長需求、成熟時間有別的黍、稷、稻三者,有互補的效果。

 

官橋村南遺址有穀物種植,而且比例比當地較早的後李文化更高,不過和同一時期黃河中游的遺址相比,卻更為仰賴多樣化的野生植物。 像是堅果(例如橡子、榛果)、果果、黃豆等等,還出土 2 種水生植物:芡(Prickly water lily,一種蓮花)和荸薺(water chestnut)。

 

4

 

整體看來,6000 多年前的官橋村南遺址,有陶器也有穀物種植,完全符合新石器時代的定義,卻仍有不少資源來自野生植物與動物,有別於其後更加依賴穀物種植的農村。

 

這表示山東的新石器時代,從採集狩獵到種田,經歷惹漫長的發展過程,而不是馴化植物之後,生活方式馬上產生劇烈的變化。 

新石器時代北辛文化,仍相當依賴採集與狩獵

短篇  高粱與小米與其他,衣索比亞農業考古

短篇 亞馬遜東部,數千年來不太砍樹的農業經營

 

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