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死掉以後有骨頭,有材料能分析。植物去世後屍骨無存,形成化石的機率極低?其實植物儘管外觀形貌不在,還是有些成分可以長久保存,這個 2023 年的論文便透過澱粉、矽酸體,探討衣索比亞的農業發展。
On the verge of domestication: Early use of C4 plants in the Horn of Africa
苔麩,名字乍看不像,不過這是一款小米。 via 這裡
衣索比亞所處的「非洲之角」,現今還有索馬利亞、厄利垂亞、索馬利蘭等國家,與阿拉伯隔著紅海。古時候這兒的農作物相當多樣,有不少本土與外來進口的物種,豆類、高粱、小米等等。
這個論文的取材地點為 Mezber 和 Ona Adi 兩處遺址,相距 5 公里,算是提格雷(Tigrai)地區。
遺址可分為多個地層,以盛極一時的阿克蘇姆為標準,從距今 2000 到 3600 年的前阿克蘇姆時期(Pre-Aksumite),延續到 1300 年前左右。用公元表達則是:前 16 世紀到 7 世紀。整體來說,這兒的居民早期還有些遊牧,後來十分定居。
植物去世後,裡頭的澱粉仍有機會保存,而不同植物的澱粉長相不一樣,可以用於辨識物種。考古學家從出土的 33 件人造物中,獲得 2008 個澱粉粒。
這些古早磨石(grinding stone)上頭,高粱(Andropogoneae)、小麥比例最高,還有豆科(Fabaceae)等植物,例如小扁豆(lentil)。 另外還見到一些地下儲存器官(Underground Storage Organ,簡稱 USO)的澱粉,包括薑科(Zingiber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等植物的塊根、塊莖。
澱粉以外,也尋獲一批植物矽酸體(phytolith)。它們是植物細胞的結晶,能用於判斷物種,最近被考古學大量利用。
綜合看來,早在 3500 年的前阿克蘇姆時期,當地人利用的植物就很多樣。特別是 C4 植物,原本以為要等到 2400 年前,C4 植物才傳入衣索比亞,這回得知早在一千年前已經存在。
許多種 C4 植物是重要的農作物,當地以高粱及多款小米最為重要。那兒流行的小米(millet)和源自東亞的黍、稷不同,是穇子(finger millet,學名 Eleusine coracana)、苔麩(t’ef,學名 Eragrostis tef)等款式。
分析樣本來源,是被磨石打出的澱粉,可想而知,這些植物當年都是被吃的。不過早期食用的植物未必是進口的馴化品系,也可能是採集來的野生植物,像早期高粱或許就是野生的。當地人習慣以後,後來換上更好的馴化款式。
另外這項研究也發現,塊根、塊莖這類地下儲存器官的重要。這些富含澱粉,充滿熱量的植物,以前很容易被考古調查忽略。近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它們是古早人重要的營養來源。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