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的「突變率」是個奧妙的東西,一般都是用演化樹建構關係,再比對序列差異來估計。這個 2023 年的論文卻直接從野生的鯨魚取樣,三十年來多位鯨魚親子的樣本,直接偵測新突變的狀況。

Wild pedigrees inform mutation rates and historic abundance in baleen whales

野生的鯨魚親子,直接測量突變!

via 這裡

 

這項研究的樣本相當難得,從 1980 到 2011 年陸續取得 12 位座頭鯨(humpback whale,學名 Megaptera novaeangliae)的樣本。其中 3 位是一組親子,其餘 9 位則是個情慾交流複雜的三代家族,共四組親子關係。

 

另外還有三種鯨魚,各 3 個樣本,各一組父母小孩的親子關係。他們和座頭鯨一樣,都屬於鬚鯨科(Balaenopteridae)旗下的大翅鯨屬,分別為 Megaptera musculus、Megaptera physalus、Megaptera mysticetus 三個物種。

 

所以總共有四種鯨魚,21 個基因組,8 組親子。另外還有多年來搜集,數百個粒線體。

 

野生的鯨魚親子,直接測量突變!

 

論文完全走族群遺傳學路線,諸君有興趣請自行閱讀詳情,我只寫我覺得最奇妙的幾點 🐳

 

我覺得最驚人的是「新突變來自誰?」。小孩的遺傳,媽媽、爸爸各貢獻一半 50%,但是理論上想,爸爸貢獻的新突變會比較多,因為男生不斷複製生產新的精子細胞,年紀愈大複製愈多次,會累積愈多突變。

 

實際上觀察的結果是,高達 80% 的全新突變來自爸爸!當然這邊的樣本很少,不過算是符合預期趨勢,只是比例超乎想像。也能藉此延伸,源自爸爸的新突變,如果爸爸的年紀愈大,比例也會愈高。

 

遺傳學實際上的計算中,因為生寶寶的是媽媽,往往更重視媽媽。但是如果新突變大部份來自爸爸......嗯,要考慮的事更多惹。

 

還有一點論文沒提,「世代時間」,也就是一代多少年。很多分析都是根據序列差異,計算出有幾個世代,再換算年數,例如假設一代 25 年,100 代便是 2500 年。

 

可是反過來看,假如兩性對後代序列差異的影響,大幅不對等,會多大程度影響世代和年數的估計?不同生物的生殖模式不一樣,影響應該也會不一樣,但是......

 

野生的鯨魚親子,直接測量突變!

 

另一點論文和新聞都很強調,鯨魚的突變率沒有明顯比較低。這點重要是因為鯨魚是體型很大的動物,壽命很長,細胞數量很多。

 

突變會導致腫瘤細胞誕生,可能繼而引起癌症。鯨魚壽命長,細胞多,基數很大,有機會誕生的腫瘤細胞數量應該會不少,可是卻不常見到鯨魚罹患癌症。 這件事稱為「佩托悖論(Peto's paradox)」。

 

以前有個假說是,鯨魚的新陳代謝慢,所以突變率相對低。然而,這回得知鯨魚的新突變並沒有特別少。 為什麼鯨魚得癌症少?不知道,也許是修理能力強,論文認為,反正不會是因為突變率低。

 

這邊有個問題是,會導致癌症的突變位於體細胞,可是傳承給下一代的是生殖細胞。即使同樣是一隻鯨魚,兩者的突變率、修理能力等狀況會一樣嗎?

 

野生的鯨魚親子,直接測量突變!

 

最後是有效族群量,這項研究中和粒線體有關。「有效族群量」的意思是族群中參與生殖的個體數量。 有效族群量和實際族群,大小常常不一樣。難搞的是,有很多原因會導致不一樣。

 

這個論文根據數百位鯨魚的粒線體 DNA 差異,估計有效族群量和實際數量對照,做惹一堆比較與分析。如果你自己有做這方面研究,強烈建議仔細讀讀。

 

不是幹這行的話,知道一件事就好,我覺得論文自己也寫得很清楚:有效族群量的估計非常敏感,很容易被不同設定參數干擾。

 

最後要釐清一件事,直接比較親子之間的 DNA 差異,可以計算「突變率」,但是這和「取代率」不同。長期之下,新突變不見得會留下來,還會受到天擇影響。

 

取代率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族群遺傳學計算時,千萬不要直接拿比較親子獲得的突變率,當取代率使用!

 

野生的鯨魚親子,直接測量突變!

短篇 空氣汙染怎麼促進肺癌形成?

冠狀病毒常有突變,多數卻無法傳染

 

論文短評:

The raw material of evolution

新聞稿:

Mutation rates in whales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