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防疫管制,什麼時候才能放鬆?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1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沒有疫苗之下,各國都實施停航、停班、禁止出門等策略對抗疾病。好消息是,種種防疫措施確實有效,舒緩了疫情的嚴重程度,然而大眾生活也受到影響,疫情輕微的地方如台灣影響較小,災情嚴重的地方如武漢、倫巴底、紐約,卻是天翻地覆。疫情趨緩後,似乎可以放鬆管制,可是什麼時候該放鬆卻是大學問,假如時機未到卻貿然行事,前面的努力與損失就白費了。

 

在台灣這種病例很少的國家,還有將病毒徹底封鎖的一絲可能。但是義大利、西班牙、美國等感染普遍的國家,在沒有疫苗的狀況下,要完全消滅病毒非常困難,不切實際。疫情嚴重的地區,一旦將疫情控制到一個程度,就必需適時放鬆管制,以免副作用大到弊大於利。

Ending coronavirus lockdowns will be a dangerous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傳染病有個數據叫作「基本傳染數(R0)」,意思是在沒有防疫措施下,一個人感染後,平均會再傳染給幾個人。而「實際傳染數(R)」則是人為介入後,能再傳給幾個人。疫情至今應該不少人已經知道,實際傳染數超過 1 疫情就會擴大,至少不會減緩;實際傳染數不到 1,疫情則會漸漸退散。

 

2

3

4

 

什麼時候可以放鬆管制?一派學者建議,先用嚴厲的措施把實際傳染數壓低到 1 左右,此時一人感染只會再傳給一人;這時感染人數是已知的,醫療體系也足以負荷,接著就能放鬆管制,讓實際傳染數維持在 1,如此也許能保持防疫與生活的平衡。

 

有人或許會質疑,除惡務盡,為什麼要跟病毒妥協?問題在於防疫要付出代價。以深圳的調查為例,只有幾百感染者與上千接觸者的狀況下,靠著監控與隔離,可以將實際傳染數壓低到 0.4,一段時間後徹底終結疫情。

 

可是當疫情規模擴大到幾十、幾百萬人的地區,上千萬、上億人的國家以後,要維持一樣的防疫強度,需要投入多少資源,才能維持社會不至於崩潰?防疫是為了救人,假如防到弊大於利,卻是本末倒置。

 

資訊有限下,調整防疫管制的輕重,彷彿走在鋼索之上。必需根據監控、檢測取得資訊,再以模型估計,儘量掌握目前疫情的狀況,才能做出當下最適合的選擇。

 

荷蘭的科學家 Jacco Wallinga 在 2004 年時提出一套方法,現在已經被普遍應用。基本概念是,目前偵測到的感染者,一定是前幾天被傳染,所以可以由現在的數字,回推到前幾天的狀況,然後短暫延伸,預測前幾天之後的未來—也就是現在的疫情狀況。

 

還有一項影響因素是免疫力。愈多人免疫,疾病的傳播愈困難,若超過一定比例的人免疫,達到「群體免疫」,就能大幅減緩疫情。不過對於武漢肺炎了解仍然不多,這部分目前暫時缺乏實用價值。

 

最重要的是,防疫措施必需根據現狀,隨時調整。例如疫情初期防堵有成的新加坡,一直採取相對寬鬆的防疫措施;前幾天感染人數大增,充滿來路不明的本土社區傳染源後,隨即加強管制。客觀看來,新加波現在防疫的管制強度,和疫情嚴重的紐約、倫敦已經沒有什麼不同。

 

這次疫情是全人類的戰爭,目前還在持續。

 

也出現在泛科學:一直待在家快悶壞啦!嚴格的防疫管制,什麼時候才能放鬆?

 

對中國一廂情願的非洲秀才—WHO譚德塞

譚德塞領導WHO,非洲公衛卻面臨多重打擊

用模型推疫情,如何避免誤用、正確解讀?

冰島追蹤武漢肺炎:重症比例極低,大量無症狀才是疫情全貌?

台灣防疫須有長期準備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