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封城,對阻擋傳播有多少效果?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WHO 稱作 COVID-19 的傳染病,由於去年底源自武漢,常被稱作武漢肺炎,至今已經感染超過 10 萬人,而且持續蔓延中。今年 1 月 23 日中國政府決定封鎖武漢,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封城。武漢封城的效果如何,引發許多討論,一篇新發表的論文以模型分析,結論是:對於中國國內的傳播,封鎖武漢幾乎無效;對外國有用,但是效果不超過一個月。
The effect of travel restrictions on the spread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outbreak
有許多東西未知,研究團隊做出不少假設,希望能接近真實的狀況。論文假設疫情開始的日期,介於 2019 年的 11 月 15 日到 12 月 1 日,基本傳染數(R0)為 2.57,而各國偵測到的病例只有實際的 40%。
武漢封城的日期 1 月 23 日,比疫情開始遲了一個月以上。很多感染者在封城時已經離開,把病毒帶往各地,這個時候中國各大城市幾乎都已經存在感染者。
模型估計封城對於疾病傳播的影響,只有將傳播延遲 3 到 5 天,也就是說當疾病種子早已在各地散播以後,武漢封城幾乎沒有實質效果。不只這項研究,其他估計也得到類似的結果。
武漢封城對其他國家倒是影響不小,至少是在前幾個星期。由中國向其他國家出口的病例數,模型估計在二月初降低 77% 之多。
然而疫情變動很快。武漢被封城以後,其他中國城市成為主要的出口來源,前 5 名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昆明。
相對風險最大的 5 個國家為:
日本:封城前 11%,後 13.9%
泰國:封城前 22.8%,後 13%
韓國:封城前 7.4%,後 11.3%
台灣:封城前 9.5%,後 10%
美國:封城前 4.7%,後 5.7%
武漢封城後,泰國的風險大幅降低(但是還是很高),日本、韓國、台灣、美國的風險卻更加上升。
綜合看來,封城後 2 到 3 週,到二月中為止,外國的病例確實減少許多。但是在此之後,二月底開始,外國的病例又明顯增加。
模型也指出,即使對中國維持 90% 封鎖,自己國內也必需減少超過 50% 的社區傳播,否則阻止疫情蔓延的效果有限。
這邊要提醒各位讀者,上述估計都是封城的「結果」,但是不論結果是好是壞,和當初該不該封城、為什麼封城,是不一樣的概念。疫情會發展成這麼嚴重,中國政府一開始的隱匿相當關鍵。
看待模型應有的概念是,估計都建立於假設條件上,結果未必能反映實際情況,但是可以用於參考,幫助我們分析問題與決策。
對中國而言,一開始決定隱匿疫情,就註定將造成嚴重的災情,武漢封城只是將註定的結果推遲幾天,以中國資源調度的狀況來看,只是早死或晚死幾天之差,沒有太大的區別。
根據有限的資訊,做出正確的推論與行動,是智人生存發展的重要能力。在武漢封城的當下,有不少人大聲叫好,也有許多人第一時間判斷是很糟糕的決定。現在看來,認為封城很糟糕的人,判斷相當正確;反觀覺得封城好棒棒的人,以後最好小心他們講的話。
對其他國家來說,有被動等待中國處理,以及主動反應兩部分。模型告訴我們的是:封鎖中國在一開始有效,但是一段時間後如果不加強本土防疫,即使是維持高度封鎖,也無法阻擋疫情蔓延。
台灣與一些國家,不但疫情開始時就大幅減少與中國來往,本土也加強防疫,算是兩方面都有達成,應該是至今疫情仍不嚴重的原因。
美國則是在減少接觸方面做的不差,但是本土防疫反應不及。如今美國的疫情逐漸嚴重,已經無法全身而退。
至於日本、韓國與許多國家,並沒有太把疫情當回事,減少境外輸入與本土防疫皆不重視,如今多國疫情愈演愈烈,並不是太意外的結果。
目前的分析,我想台灣至少有 3 點可以參考:
1. 即使和中國斷航,病毒還是會進入台灣
2. 境外反滲透以外,阻止病毒在本土傳播一樣重要
3. 疫情不斷變化,而且改變速度很快,必需不斷調整防疫措施
病毒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之後除非故意,否則不要怪罪誰把病毒帶進來。疫情不斷變化,更不要批評台灣政府的防疫政策不斷改變。最重要的是,病毒無法用口水淹死,全民強化衛生意識,貫徹防疫行為,才是打贏這場仗最重要的事。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