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環境變化不只影響人類,也影響動物的生存。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分析大批東南亞的化石,探討過往的環境狀況。智人似乎很適應森林,卻也是森林的毀滅者 XDDD

Environmental drivers of megafauna and hominin extinction in Southeast Asia

120854496_3498321740260258_869890042441618207_o

 

東南亞有 2 種主要植被:草地與森林。草地以 C3 植物為主,森林則以 C4 植物為主,藉由分析動物化石中,碳的穩定同位素,以及反映水資源的氧同位素,便能估計當時的植被組成。

 

這個論文由 63 個物種,269 件樣本取樣,另外加上 644 件之前發表過的樣本。年代從更新世早期開始(更新世始於 260 萬年前),一直延續到全新世(始於 1 萬 1700 年前)。 地理範圍包含整個東南亞大陸,又可以分為 2 大地區:比較北的印度支那地區,以及比較南的巽他地區,兩地分界大概在北緯 10 度左右。

 

64

 

更新世早期,印度支那地區擁有配備林冠 (canopy)的森林植被,巽他地區則是開放草地的環境。更新世中期,兩處都以草地為主,不過印度支那仍有較多林木。更新世晚期,巽他仍然多半是草地,印度支那的林地增加。全新世,兩處都以林地為主。

 

大致上從更新世早期、中期、晚期,到全新世:

印度支那地區:森林、草地、森林、森林

巽他地區:草地、草地、草地、森林

 

更新世早期,東南亞有不少地區長著森林。更新世中期,也就是距今 12 到 78 萬年前,整個東南亞大陸演變為一片連續的大草地,適合大型植食動物和掠食者生存;當時也有些古人類,像是直立人住在東南亞。

 

更新世晚期後,也就是距今 12 萬年以後,東南亞大陸的森林興起,古人類消失,論文推論和環境改變,古早人無法適應有關。似乎只有智人,能在森林為主的世界生活。

 

64

 

草地和森林的轉換,或許也影響到其他動物的生活。論文表示,森林的消失,或許和巨猿、野豬(Sus peii)、武陵山熊貓(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的滅團有關。

 

不過要提醒各位,論文比較的尺度極大。東南亞是很大的地區,論文分析的年代又非常久遠,為數不多的樣本未必能反映全貌,動物滅團也不只有單一因素。例如武陵山熊貓最後現身的年代是 120 萬年前,Sus peii 是 63 萬年前。

 

進入全新世後,整個東南亞大陸都以森林為主。但是大家都知道,新石器時代以後的智人是森林的剋星。如今的東南亞大陸,人為長期大規模砍伐森林之下,又變成草地為主的環境。森林中的動物,滅團風險大增。

 

爪哇最早的直立人,未滿150萬年

短篇 70 萬年前,渡海抵達菲律賓的犀牛切割者

佛洛勒斯之夜-今晚體驗哈比人

蘇拉威西島上10幾萬年的石器,使用者未知

6萬年前的呂宋人,住在海島上的古人類

智人以前最進步石器Levallois,17萬年前東亞首度見到

十萬年前住在東亞的許昌人:有點傳統也有些現代,還帶點尼安德塔

11萬年前爪哇島上,最後的直立人

智人至少6.3萬年前,已經抵達蘇門答臘

短篇  東南亞大陸的森林,草地變化史

莫維斯線與竹子假說:東方真的比較落後嗎?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東亞史上最關鍵的產業轉型

東南亞史前藝術史:能寫實也懂抽象,和歐洲一樣

 

新聞稿:

Past tropical forest changes drove megafauna and hominin extinction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