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動物會利用各種材料當作工具。這個 2025 年的論文,關注對象是一款住在巴西的吱吱:金腹捲尾猴(yellow breasted capuchin,學名 Sapajus xanthosternos)。他們會用石塊敲打果果,而裂開的石片,看起來和古早人類製作的石器,有點神似?!
Flake production: A universal by-product of primate stone percussion
via 這裡
將天然的石頭,加工變成人造的「石器」,是人類祖先的超能力。最初的石器相當簡單,是直接將石塊打碎,創造石片鋒利的邊緣。然而,靈長類動物拿石頭敲擊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類似的石片。
已知案例包括: 非洲的「黑猩猩」。 南美洲 2 個物種的「捲尾猴」:Sapajus libidinosus 和 Cebus capucinus。 泰國的食蟹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
這個論文則報告另一款捲尾猴,住在巴西 Fazenda Matos 的金腹捲尾猴。研究人猿觀察金腹捲尾猴蒐集到的資料,主要是和地球另一端,泰國的食蟹獼猴比較。
兩款吱吱同樣是用石塊敲打堅硬的果果。相比之下,食蟹獼猴的控制能力比較好,可以一手拿石頭發力,另一手扶著。金腹捲尾猴卻要同時用雙手抓石頭,操作更不穩。
還觀察到,有些用過石頭敲下來的「石片」,又被金腹捲尾猴撿去下次敲。目前食蟹獼猴沒有紀錄過此一現象。
共通點是,不論哪個地方的靈長類動物,只要用石塊敲擊,都會產生類似的石片。形貌上,和古早人類打造的片狀石器類似。
然而,吱吱們並不會利用石片的鋒利邊緣。對他們來說,石片只是敲果果產生的廢料。這和古人類有意識的製作「石器」,截然不同。
吱吱敲出來的石片們,和超過 200 萬年的歐都萬石器相比,變化更大。應該是因為,吱吱只是無意識的敲擊,敲成怎樣無所謂;石器的製作者卻別有用心,必需要敲出類似的產品。
靈長類敲石頭的歷史,也許已經很久很久,這類行為大概也曾經多次獨立誕生。常理想來,應該遠早於有意識的石器。
新聞稿:
Some monkeys unintentionally produce sharp-edged flake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