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牛是已經滅團,當年住在歐亞大陸的一款犀牛。這個 2024 年的論文使用氣候、地理、遺傳、考古等資訊,追溯披毛犀牛從五萬多年前起的分佈與發展。得到的觀點是,氣候與環境變化以及人類壓迫,都是披毛犀牛的滅絕原因。
52,000 years of woolly rhinoceros population dynamics reveal extinction mechanisms
via 這裡
化石紀錄看來,披毛犀牛(woolly rhinoceros,學名 Coelodonta antiquitatis)在 1.39 萬年前消失。不過更晚地層中的環境 DNA 如果可信,仍有少量個體續命到 0.98 萬年前。
披毛犀牛和所有動物一樣,生活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首先當然是適合的棲息地,以及競爭對手的壓力。 另外長期發展的考慮,遷徙能力也很重要;畢竟面臨不利的時代力量,假如無法跑路,只能留在原地等死。
大家覺得,披毛犀牛喜歡冷或是熱?答案看似很簡單,身為適應冰河時期的大型毛怪,當然是冷比熱好。確實氣溫升高,不利於披毛犀牛的生存。
然而,披毛犀牛有個關鍵弱點,多數人大概都不會注意到。那就是支撐巨大身軀的小短腿不利移動,步法笨拙;而且缺乏完備的蹄或墊,不容易行走於較厚的雪地。
意思就是,寒冷氣候形成的雪地環境,對披毛犀牛是強大的屏障,可以有效限制他們的移動,以及長距離遷徙的機會。
根據論文蒐集到的資料分析,早在 3.5 萬年前起,披毛犀牛的命運便開始走下坡。1.17 萬年前,只剩下西伯利亞部分地區還有族群。模擬指出,最後的披毛犀牛,0.87 萬年前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完全消失。這點符合環境 DNA 的發現。
這三萬年期間,披毛犀牛錯過一些拓展的機會,也面臨智人的威脅。智人在歐亞大陸與披毛犀牛共存好幾萬年,根據論文的估計,智人狩獵是犀口下跌的因素之一。
早於 2.6 萬年,末次冰盛期開始以前,披毛犀牛的生存範圍,南部犀牛比北部下降較多,與智人南多北少的活動多半有關。可是披毛犀牛,沒有大批向更北方遷徙,進入合適的空白棲地。
寒冷的末次冰盛期,對披毛犀牛而言到處都是大雪封路。長期看下來,他們的生存能力不能說差,可是一個地點的環境逆境假如超過適應力,也很難靠遷徙續命。
對步向衰退的披毛犀牛而言,其實北美洲是合適的發展空間。然而,披毛犀牛終究無法跨越白令的雪地,只能留在亞洲直到滅團。
不擅於長途遷徙的另一個問題是,披毛犀牛在不利局勢中,容易形成孤立的小群體。 用生態學來講,就是更容易發生「棲地破碎」的現象,一小群一小群犀牛缺乏新同類補充,增加滅團機率。
總之,披毛犀牛就這樣滅團惹,他們無法克服與生俱來的弱點,而新登場的智人大概也是因素之一。
新聞:
Deadly one-two punch may have driven the woolly rhino to extinctio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