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牛是一種住在歐亞大陸北部的犀牛,不幸於 1.45 萬年前滅團,和義大犀牛一樣。這兒寫到披毛犀牛,多半是作為尼尼獵物的角色,不過今天他們是主角。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披毛犀牛的古代DNA,發現牠們直到消失前幾千年,族群數量還很穩定。
Pre-extinction Demographic Stability and Genomic Signatures of Adaptation in the Woolly Rhinoceros
via 這裡
披毛犀牛的英文是 Woolly Rhinoceros,學名 Coelodonta antiquitatis。這個論文取得 14 個亞洲東北部,古代犀牛的粒線體,以及 1 個細胞核基因組。年代介於距今 1.41 到 超過 5 萬年前,細胞核基因組則來自 1.85 萬年前的樣本。
遺傳上粒線體可以分為 2 群,大約在 20.5 萬年前分家。不過 2 群個體地理距離似乎沒有很遠,也就是說牠們應該有見面機會?光憑粒線體,能提供的資訊有限。比方說,我們如果和桑族人住在一起,看起來就是粒線體分家 20 萬年的不同人,地理上住在附近。
2 群內的遺傳差異都不大,而且都在 2.2 到 8.6 萬年之間分家。唯一例外是取自北冰洋,弗蘭格爾島(Wrangel)的樣本和近親在 15.4 萬年前分家,或許是住在島上比較邊緣。
這個論文用粒線體的遺傳差異,估計披毛犀牛的有效族群量,也就是參與情慾交流的個體數目。
結果有點有趣,假如分析正確的話,披毛犀牛在 15.2 萬年前達到高峰(21000 犀犀),接著逐漸下降;3 萬年前又明顯上升,接著維持一定的數量,直到年代最晚的樣本為止。
對細胞核基因組的分析則指出,牠沒有近親繁殖的跡象,看起來就是一個正常犀牛族群中的一員。
論文表示,披毛犀牛在 1.45 萬年前消失,但是 1.85 萬年前看起來仍一切如常,族群數量穩定,出土化石的範圍也廣,沒有衰退的跡象。由此推論,披毛犀是在短短 4000 年內迅速崩潰滅團的。
論文提出,人類獵捕是一個可能因素,不過人類抵達亞洲東北部超過 3 萬年,此時披毛犀牛的數量反而上升,因此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應該是氣候改變的時代力量。
距今 1.46 萬年前,地球進入溫暖的博林-阿勒羅德間冰段(Bølling-Allerød interstadial),對於習慣冰河時期寒冷環境的大型動物,相當不利。時代力量劇變下,披毛犀牛或許就這樣在短期內被一波帶走。
然而,這番推論有不少疑問。除惹萬年老梗—樣本有限,代表性存疑之外,光看這 14 個粒線體本身也有蹊蹺。
在族群數量方面,估計是從 13 萬年前持續下降,一直到 3 萬年前才回升。可是另一方面,粒線體不同的型號卻是在 2.2 到 8.6 萬年之間誕生的。假如兩方面估計的年代皆正確,意思是披毛犀牛在總數量持續下降的時候,也不斷誕生新版的粒線體......這要怎麼辦到啊!?
不知道,現有資訊不足以釐清問題。不管披毛犀牛滅團是受時代力量影響,或是被民眾黨壓迫,反正都不關尼尼的事,尼尼早在 3 萬多年前就消失惹 QQ
177萬年前,喬治亞的Stephanorhinus犀牛蛋白質
新聞稿:
Ancient genomes suggest woolly rhinos went extinct due to climate change, not overhunting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