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抵達美洲時,中美洲的阿茲特克是最威武的強權。儘管史料相當有限,這個 2023 年的論文依然從歷史紀錄拼湊這個「帝國」的財政狀況。 結果發現這兒的貧富差距驚人的大,稱呼其為韭菜帝國毫不為過。歐洲人抵達後,阿茲特克為什麼迅速垮台,也有經濟面的解釋。
Income and inequality in the Aztec Empire on the eve of the Spanish conquest
via Did Income Inequalities Doom the Aztec Empire?
這個論文怎麼整理資料和計算,諸君有興趣請自行挖掘。我只能依照論文的說法。
所謂阿茲特克,地理上位於現今的墨西哥,首府特諾奇提特蘭(Tenochtitlan)大致就是現在的墨西哥城。公元 1428 年,特諾奇提特蘭和附近的 Texcoco、Tlacopan 組成「三城同盟」。
後來以三城同盟核心,阿茲特克逐漸擴張為中美洲最強大的政治勢力,直到 1521 年亡於西班牙征服者。少數歐洲人,透過一系列政治操作,竟然拉攏到大量當地盟友,擊倒龐大的本土帝國。
阿茲特克不是那種中央集權的帝國,各地臣服於首府後,時常仍保有自己的政治勢力,不過要向上繳稅。全國分為 38 省,各有自己的收稅與上繳規矩。多半是愈晚被征服,被割韭菜愈嚴重。
論文分析各地的人口、收入,估計歐洲人抵達之前一段時光,整個帝國的人均收入,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縮寫 PPP)表示,大約為 690 美元。同一時期的西班牙,則是 800 到 900 美元。
整個帝國最高的,正是特諾奇提特蘭首府的 1980,另外有 4 個省超過 900 美元。有的地方高,自然也有些地方低於平均。
然而,阿茲特克帝國的貧富差距很大,只看平均沒有意義。分布狀況一些估計數字為:
前 1% 的人,獲得 41.8% 收入。
前 5% 的人,獲得 50.8% 收入。
後 50% 的人,獲得 23.3% 收入。
後 10% 的人,獲得 4.6% 收入。
論文使用「吉尼係數」估計,介於 0 到 1,數值愈大表示貧富差距愈大。整個帝國為 50.4,不同計算可能有些落差,不過應該都會很高。
大概同一時期的歐洲,也有些地區的吉尼係數很高。低地國(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還有部分法國、德國)北部在 1500 年為 50,南部在 1550 年為 52。 然而相比之下,阿茲特克的問題比低地國更嚴重。因為阿茲特克整體上窮得多,就算各自內部的相對差異類似,阿茲特克的大量窮人,收入卻遠低於低地國。
白話文:阿茲特克的絕大部份人口,不只是相對很窮,也真的非常非常窮。
阿茲特克帝國內,特諾奇提特蘭首府的平均收入最高,相對落差也最大,吉尼係數估計接近 80。幾個有錢的省則超過 60。作為依恃武力的征服帝國,不同省份要上交的稅,落差也很明顯。和歷史對照會發現,較早和西班牙外來者結盟的地區,多半也是負擔比較重的省。
例如最早與柯提斯結盟,東部的 Cuetlaxtlan 稅率為 8.9%。首府東方相鄰的 Tepeyacac 後來倒戈,稅率為 14%。而忠於首府奮戰到最後一刻的 Tlatelolco,稅率只有 1.3% 。
顯然依照武力割韭菜的阿茲特克,下屬的忠誠度普遍堪憂。不過和外來者合作,最終並沒有改善狀況,舊帝國崩解的動盪之下,人均收入降低為 400 美元,17 世紀才再超過 600。
這時的「人」均,很多和之前已經是不同的人,因為 1721 年之後,疾病、衝突消滅大量原本的人口。西班牙殖民者承襲原本的尊卑框架,只是換上新的角色。1790 年時,「新西班牙」(西班牙在美洲的兩個總督區之一,主要是中美洲)的吉尼係數更惡化為 63.5。
這類研究的內容,一定有些可議之處。不過韭菜帝國的歷史故事,聽起來總是感到悲傷又有趣。
新聞稿:
Economic relationships in Pre-Columbian Mexico show that Aztec rulers were ruthless exploiter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