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古人類學的時候,英文常常能見到一個名詞「hominin」。它的中文叫作什麼?我想「古人類」比較適合,但是絕對不能寫成「人族」。
via “Lucy”, superstar of evolution, at fifty
對於定義、標準條件這些東西,我的感受是,不熟的時候看起來一套一套,讀多又會發現,常常存在例外,以及邊界上的曖昧之處。所以除非是超級基本的事情,否則我通常會把它當作協助理解的框架。事實上,這些條件、定義,本來也就是要擺在特定的脈絡框架中才適合使用。
隨便舉個例子。以前看史傳奇(Chris Stringer)說,常用「人屬 Homo」的標準中,一個條件是具有大腦袋。然而,2015 年問世的「納萊迪人 Homo naledi」就不是。
hominin 是什麼呢?我極度缺乏分類學的知識,也沒有被老師親自指導過古人類學。看多以後,我的理解大概是這樣。
與黑猩猩分家以後,人類這邊的所有成員
hominin 現在講的是,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家後,屬於人類這一邊的所有物種。hominin 的中文絕對不是人族,或許應該稱為「人亞族」。 但是這不是寫死的定義,而有一系列設定與演變,以後也可能又有變化。
以我的理解,這應該是基於演化關係的分類。hominin 涵蓋一群生物,某個演化分枝之後誕生的物種都算是 hominin。 黑猩猩、紅毛猩猩、人類等,分類上都屬於大猿,彼此間的演化關係有過一次大變動。
hominin 的框架,也有過一次大改版。如果有學者在 1970 年被冰凍,現在解凍後,就會發現對象改變惹!
根據 DNA 比對得知,眾多大猿中,黑猩猩和人類的血緣最接近。黑猩猩顯然不算「人」,所以兩者的祖先分家後,在人類這邊陸續衍生的物種,需要一個名詞描述。
不是分類學中的「人族」,hominin 等同於「人亞族」
分類的階層,一般人知道有域界門綱目科屬種,可是更細又不夠用。更新的分類學,兩個階層之間,又有一些小階層。尤其是科、屬之間,還有一個「族 tribe」。
加上小階層後,人類(以及滅絕物種)和黑猩猩(以及巴諾布和滅絕物種),都屬於「人科 Hominidae」旗下的「人亞科 Homininae」旗下的「人族 Hominini」。
再來就分歧惹,人類是「人亞族 Hominina」,黑猩猩是「黑猩猩亞族 Panina」。兩群各自再往下才是大家熟悉的,「黑猩猩屬 Pan」,以及人類這邊的人屬 Homo、南猿屬 Australopithecus、傍人屬 Paranthropus 等等。
了解上述資訊後,便能明確判斷,hominin 不是現今分類學概念中的人族。位階等同於 Hominina,中文是人亞族。
最近幾年的台灣新聞,常常會把 hominin 翻譯成人族,是錯的。假如翻譯為人亞族,對象是正確的,不過英文其實不是那個字。 寫這麼多......
((( hominin 不是人族)))
((( hominin 不是人族)))
((( hominin 不是人族)))
hominin 就叫作「古人類」比較方便
英文文章中 hominin 有個常見解釋「human ancestor」,這個說法方便,可是不精確。不過沒必要說這樣講錯,反而對大眾而言,這樣更有助於溝通。對應到中文,我覺得類似「古人類」。大部分講到 hominin 的情境,確實是在描述古人類。
雖然定義上講,諸君智人也都是活跳跳的 hominin。 實際上很多時候,用 hominin 描述的理由是,不知道,或是無法斷定是哪個物種。打包都叫 hominin 最省事。
幾年前我有個想法是,hominin 等同於「猿人」。以描述對象來說,猿人是正確的。 已知最早的 hominin,稱為「圖根猿人 Orrorin tugenensis」、「查德猿人 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也很有感覺。但是猿人也是歷史悠久的名詞,或許會有額外聯想,現在還可能與日系的「原人」等糾纏不清。
現在我覺得,不需要咬文嚼字好像很有學問,一般時候 hominin 就叫作「古人類」吧。要顯得更有學問,可以寫成「人亞族」。
至於人族,絕對不行。因為人族旗下也有包含黑猩猩、巴諾布。用 hominin 這個名詞,用意就是要排除黑猩猩。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1984年人類化石特展,有誰參加,也有拒絕?
南猿化石湯恩寶寶,2025一百週年,什麼是南非「人類的搖籃」?
最早 hominin 整理:
Guide to Sahelanthropus, Orrorin and Ardipithecus
南猿們:
Guide to Australopithecus specie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