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柯原產於南美洲,歐洲人前往殖民後才知道這類植物。 歷史記載歐洲的人,19 世紀開始利用古柯相關產品。這個 2024 年的論文卻報告,17 世紀的義大利已經存在古柯,似乎是葉子。
Forensic toxicology backdates the use of coca plant (Erythroxylum spp.) in Europe to the early 1600s
via 這裡
樣本來自義大利北部的米蘭,一處古代醫院附近 17 世紀使用的 Ca' Granda 墓穴。當年長眠於此大多數是勞工或比較窮的人。這兒有一些木乃伊化的遺骸,仍然保留腦袋。這個論文分析 9 件腦袋組織,尋找其中是否有古柯的跡象。
古柯屬(Erythroxylum)旗下有好幾個植物物種,人類如果會利用古柯,共通點是某些化學成分,最直接的證據莫過於「古柯鹼(cocaine)」,以及其代謝物「苯甲醯芽子鹼(benzoylecgonine)」。
後世最常見的古柯加工產物,是古柯鹼之鹽酸鹽(cocaine hydrochloride salt),在台灣俗稱「可卡因」,目前是第一級毒品。然而,古柯植物中還有其他成份,不會出現在純化的加工產品內。假如偵測到這些成份,意謂曾經存在過古柯植物。這邊尋找的對象是「古豆鹼(hygrine)」。
分析發現 2 件大腦組織中存在古柯鹼、苯甲醯芽子鹼、古豆鹼,證實這兩個腦袋的主人,生前攝取過古柯植物,最可能是咀嚼古柯葉。而且保留在腦袋中,表示在去世前不久發生。
假如分析正確,這就是已知記錄中,最早在歐洲和古柯發生關係的歐洲人。論文指出,古柯葉不在當年歐洲的藥物處方內,所以咀嚼古柯葉應該不是正規的醫學治療,更可能是當事人想要達到舒緩效果,或是尋求小刺激。
福爾摩斯直呼內行~
17 世紀的米蘭市井小民有機會拿到古柯葉,合理嗎?論文認為並不意外。殖民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有不少機會帶回各種異國情調的植物,有古柯也不奇怪。
值得注意的是,17 世紀的米蘭,政治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旗下的米蘭公國,也算是「西班牙帝國」統治下的一環。由這項研究推敲,帝國促進交流的內容,也包括古柯。
【2022 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新聞:
Evidence found of Europeans using cocaine as far back as the 17th century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