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研究有保育意義?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鍵盤研究有保育意義?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

這個數位化時代,多數台灣人對電腦或手機都不陌生,常常有接觸「表情符號(emoji)」的機會。一篇 2023 年發表的論文,探討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可謂真正的「鍵盤研究」。不過切入點如此奇妙的研究,研究者想表達什麼意義呢?

Biodiversity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through the Emoji tree of life

 

表情符號有各種類型,也包括不少生物。完成這項研究的是一隊義大利生物學家,他們好奇表情符號中的生物涵蓋多少生物多樣性,於是檢視「Emojipedia」資料庫(也就是 Meta 的 Messenger 的資料庫),總共找到 150 個可以識別是哪種生物。

 

有些不同表情符號的生物重複,整理後可知,總共包括 112 種生物,分類學而言有 92 種動物、16 種植物、1 種真菌、1 種單細胞生物。

 

表情符號出場的動物當中,又以哺乳動物存在感最高,多達 76%;節肢動物 16%、軟體動物 4%、刺絲胞動物 2%、環節動物 1%。而現實世界中種類很多的扁形動物、線蟲動物都不存在;魚類、鳥類也相當稀少。

 

研究者指出,表情符號存在的生物項目,只佔所有生物分類中的一小部分,完全不符合實際的生物多樣性狀態,卻能反映人類的熟悉程度。方吉君(菇,算是真菌)如果有表情符號庫,想必和我們人類很不一樣。

 

這項研究只探討一種資料庫的表情符號,不過我想其他的資料庫,甚至超過表情符號的框架,一般的「符號」(例如球隊名稱)也會得到類似結果。

 

以人類的親切程度來說,表情符號應該會存在一堆哺乳動物,少數其他動物,少數植物與真菌,卻只有很少數微生物。各位讀者如果有興趣,不妨也來自己試試,或許有例外也說不定。

 

然而,有時候表情符號的動物,使用時常常不是指稱該動物本身。例如很多時候出現「熊貓」,不是真的指熊貓,而是代稱中國。就像生物會有新的物種誕生,也有新誕生的表情符號。

 

比較三個年份可以看出上升趨勢,2015 年 45 個,2019 年 78 個,2022 年 92 個;整體來說,數量增加以外,涵蓋的生物多樣性也有所上升。

 

鍵盤研究有保育意義?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

表情符號演化樹,不能說不可愛!❤️

 

另外,這項研究只考慮「動物和大自然」分類,可是其他分類中其實還有一些生物相關,或是說生物的衍生產物。例如啤酒,算是酵母菌的衍生產物。

 

與啤酒同屬「美食和飲料」分類下,其實還包括番茄、葡萄、西瓜等多種植物(當然也都是人類熟悉的)。動物則沒那麼明顯,不過大亨堡、炸蝦等表情符號,確實也都是由動物衍生。

 

話說回來,鍵盤分析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有什麼意義呢?論文的觀點是,表情符號能吸引人的目光,不同生物的聲量卻差異很大。

 

例如推廣鯨魚保育,可以輕易打出「我們要保育鯨魚表情符號」,可是水生真菌,就欠缺圖像可用。鯨魚為人熟悉,保育水生真菌的重要性卻不見得不如鯨魚。從這個角度看,增加表情符號的生物項目,或許有增廣知識,促進保育的意義。

 

打出表情符號,可以選圖,也可以直接打字打出來。打字涉及不同平台與輸入法,但是應該通常比選圖更容易操作。

 

打字講究便利,例如英文語境中,打 water bear(水熊)肯定遠比 tardigrades(緩步動物門)簡單。論文建議,新增一些簡單的設計,便能拓展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可能有助於提升保育意識。

 

最後,這項研究看起來很惡搞,卻是認真的。因此,它是「搞笑諾貝爾獎」的強力候選!

鍵盤研究有保育意義?表情符號的生物多樣性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