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社會不平等、性別不平等(咆哮)。各式各樣的不平等,有很多種指標可以探討,但是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又該如何衡量?這個 2019 年的論文深入調查三到五千年前,德國青銅時代的社會。
Kinship-based social inequality in Bronze Age Europe
取材範圍是現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萊希河谷一帶(Lech River Valley,不過聽說實際發音不是萊西),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中期。 總共取得 118 個古代基因組,其中 104 個用於後續分析,當中 55 人沒有很近的親戚關係,年代是:
Corded Ware 文化,4400 到 4800 年前,2 人
Bell Beaker 文化,4150 到 4500 年前,10 人
青銅時代早期,3500 到 4150 年前,34 人
青銅時代中期,3300 到 3700 年前,9 人
和已經發表的樣本一起分析,整體上,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安那托利亞農夫的祖源,隨著時間慢慢增加;Corded Ware 最低,之後一直增加,青銅時代中期最高。 相對地,Corded Ware 文化人的草原祖源最高(草原祖源幾乎都來自父系),然後隨年代降低。論文推論 Corded Ware 文化的人,主要應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外來移民,漸漸與本來住在當地,缺乏草原祖源的人情慾交流。
同一年代的人彼此間的遺傳組成差異不大,但是再深入探討到個體間的差異,就有許多奧妙。萊西河谷同一時期同一地點的居民,至少能區分出 3 個群體。 2 群是本地人,一群姑且稱之為「父系核心家族」,另一群是不屬於核心家族的落單者。第三個群體,則是陪葬品豐富,卻沒有遺傳上親屬的外來女生。
各地遺址中,遺傳上是一度或二度關係的近親,都來自同一個墓葬。論文靠著親戚關係總共串聯起 6 串人,其中 3 串可以看出至少有 4 代的傳承。 總共有 10 對親子關係,4 對是父子,6 對是母子,但是一組母女都沒有。顯而易見,墓葬中沒有女兒。
陪葬品往往和生前的地位有關。青銅時代早期的墓葬,屬於核心家族的人,陪葬品明顯比遺傳上不屬於家族的人更多;男生的陪葬品又比女生更豐富。男生的地位,看似是由父系繼承,而非後天獲得。
核心大家族以外,也有一些在本地長大,但是沒有近親,沒有多少陪葬品的落單男生。
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在外地長大的女生,陪葬品豐富,卻沒有任何近親,她們在墓葬中不但沒有父母,甚至也沒有子女。由鍶同位素判斷,她們有些人來自 350 公里之遙的 Únětice 文化,是非常外來的外來者。
這些結果表示,萊西河谷在青銅時代,700 多年來的社會,是男生留在當地,女生遠嫁異地( female exogamy),以血緣關係建立的父系家族為核心(patrilocality),搭配地位低落的非血親男生,以及遠嫁而來,地位不錯的女生一同生活。
整理一下,由以上資訊推論,大部分的男生是在本地長大,生小孩變爸爸,死掉,然後埋在當地。至於不屬於大家族,沒有血親的男生,狀況比較不明。
本地長大的女生,有些在女兒時期被送往遠方,所以墓葬中見不到;其餘女生留在當地,生惹小孩變媽媽,死掉,然後埋在當地。 遠道而來的外來女生,是在遙遠的地方長大,卻沒有後代,至少墓葬中沒有她們的兒子。我覺得這點比較奇特,值得後續探討。
當時的社會,顯然不是均質分佈,這個研究讓我們更清楚古代社會的面貌。
論文短評(我覺得寫的很莫名其妙,而且作者寫的一些東西跟這個論文結果抵觸):
Deflating the myth of isolated communities
新聞稿:
Archaeology -- Social inequality in Bronze Age households
Nature新聞:
Four-thousand-year-old genomes show deep roots of social inequality
Science新聞:
Why are adult daughters missing from ancient German cemeterie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