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交流知識,學者主要靠論文、評論、學術演講、研討會;對大眾來說,展覽更為重要。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某些「特展」又別有歷史意義。美國的古人類學家鷹哥(John Hawks)的這個文章,介紹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公元 1984 年舉辦的「Ancestors: Four Million Years of Humanity」特展。

Gathering the Ancestors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1984年人類化石特展,有誰參加,也有拒絕?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時候雞與人的關係,和現代的養雞業不一樣。這個 2024 年的論文探討中亞「絲路」的雞,發現 2000 多年前開始出現蛋殼,可見那些居民會吃雞蛋。

Archae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ancient chickens in Central Asia

2000多年前開始,絲路雞生蛋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DNA 的研究至今累積樣本不少,但是有些地區依然很少。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撒哈拉的古早人 DNA。她們生活的時代撒哈拉並不是沙漠,而是可以放牧的綠地。

Ancient DNA from the Green Sahara reveals ancestral North African lineage

綠色撒哈拉,遍佈北非的智人遠古血脈,和別人缺乏情慾交流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中原王朝會修建「長城」 ,掌握草原的遼國、金國也會使用。對於這些遊牧帝國,長城算是在國土之內,控制人口、資源移動的意義大於軍事。 不論遊牧或農耕基礎的政權,經營漫長的長城都需要不少人猿。而城裡讀書人流傳的歷史,很少會觸及這群人。 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一處遼國的長城據點考古。在大草原中的小堡壘離群索居,遼國基層士兵如何生活?

Subsistence and survival along the medieval long-wall system of northern China and Mongolia: A zoo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社會中,耳環不是必需品,主要是展現個人特色的裝備。這類個人裝飾物在古代文化,常被視為一個人的一部分,代表階級、身份等社會訊息。土耳其東南部的 Boncuklu Tarla 遺址出土大量穿刺型的裝飾品。這個 2024 年的論文,根據型態和墓葬中位置推敲,判斷一部分是耳環,也有一部分是唇環。

Bodily boundaries transgressed: corporal alteration through ornamentation in the Pre-Pottery Neolithic at Boncuklu Tarla, Türkiye

短篇  土耳其1萬年前,轉大人的耳環和唇環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4800 年前的山東發現「母系傳承」的小社會?!

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

山東4800年前母系小社會,是上古特例,或更普遍?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 2024 年的論文,報告非洲東北部一處 7 萬多年前的遺址。最特別的是,當年住在這兒的人們親身經歷過「多峇火山」的爆發。 這場巨變至少短期內劇烈地改變環境狀態,不過人類似乎適應的不差。

Adaptive foraging behaviours in the Horn of Africa during Toba supereruption

多峇火山爆發讓河水變淺,那就捕更多魚!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去世後,軟組織不久後逐漸消失,剩下死人骨頭。大腦當然是軟組織,這個 2024 年的論文卻報告,腦袋留存的數量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多。整理得知至今留存的古代腦袋有 4405 個,最古早約 12000 年。

Human brains preserve in diverse environments for at least 12 000 years

短篇 1.2萬年來,依然保存4400個古人腦袋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傍人(Paranthropus)是南猿(Australopithecus)和我們人屬(Homo)的古早親戚,至今仍然沒有古代DNA。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順利取得古代蛋白質,確認傍人在人類家族中的演化位置,還釐清遺傳性別,也開啟新的思考方向。

Enamel proteins reveal biological sex and genetic variability in southern African Paranthropus

女傍人,男傍人,還有別的粗壯傍人?古代蛋白質啟發新問題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由台灣航向沖繩「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最後部分,獨木舟航海實驗的分析。

Paleolithic seafaring in East Asia: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dugout canoe hypothesis

獨木舟「杉樹女神號」台灣成功航向沖繩,還有哪些啟示?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DNA 的研究,東亞相對比較慢,最近幾年也步上軌道。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雲南大批樣本中存在兩款以前不知道的祖源,和青藏高原以及東南亞大陸有所關聯。

Prehistoric genomes from Yunnan reveal ancestry related to Tibetans and Austroasiatic speakers

雲南人的古代DNA,影響遍及青藏高原到東南亞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披毛犀牛是已經滅團,當年住在歐亞大陸的一款犀牛。這個 2024 年的論文使用氣候、地理、遺傳、考古等資訊,追溯披毛犀牛從五萬多年前起的分佈與發展。得到的觀點是,氣候與環境變化以及人類壓迫,都是披毛犀牛的滅絕原因。

52,000 years of woolly rhinoceros population dynamics reveal extinction mechanisms

短篇 氣候不利,智慧獵人來了,披毛犀牛又走不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丹尼索瓦人早已掌握整個基因組,卻不清楚具體面貌,2025 年可謂突破性的一年!得知「澎湖原人」也是丹丹後,又有兩個論文報告,生前住在哈爾濱的「龍人」也是。一個論文從古代DNA 下手,這個論文則和澎湖原人一樣,由古代蛋白質證實。

The proteome of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individual

古代蛋白質證實,哈爾濱的龍人,也是丹尼索瓦人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