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4800 年前的山東發現「母系傳承」的小社會?!
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
西遊記女鵝國 via 這裡
山東大汶口文化,母系傳承小社會?
調查地點叫作傅家遺址(Fujia),位於泰沂山脈的北側,渤海灣的南岸。考古學家在這兒發現有一點距離的兩處墓葬區,合計至少存在 500 個墓葬,年代為距今 4500 到 4750 年前。
更大的脈絡下,此處被歸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Dawenkou)」。傅家遺址所處的山東以外,河南、安徽也有分佈。
論文挑選一部分墓深入分析,北邊墓群得到 14 個古代基因組,南邊墓群 46 個。族群層次上,60 位都可以視為同一個遺傳族群,差異有限。
驚奇的是,母系遺傳的粒線體,北邊墓群所有樣本,都配備一模一樣的型號 M8a3,而且是 11 女 3 男皆為如此。然而,父系遺傳的 Y染色體,3 位男生都不一樣。
南邊墓群類似,46 人中高達 44 位,29 女 15 男的粒線體型號為 D5b1b。其中有 10 位男生可以分辨 Y染型號,至少存在 6 款。
由此推敲,大約 4800 年前開始,這兒便存在截然不同的兩大母系傳承,至少延續 10 代人,250 年之久。
不過由細胞核基因組的 IBD 看來,許多人共享 DNA 片段。可見兩邊墓葬的人,彼此情慾交流非常頻繁,可謂關係緊密的同一個社群。
其餘證據指出,這是個小社群,能選擇的配對對象有限。近親繁殖的程度如何? 用 ROH 分析,47 人中只有 4 位,父母血緣上為很近親,使得他們的一對染色體之間,有彼此缺乏變異的長長 DNA 片段 。
但是也觀察到 22 位,基因組中存在比較長的 ROH。這表示他們的父母,血緣為沒那麼近的近親。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人都配備短的 ROH。
綜合看來,這應該是個人口有限的小族群,長期只在自己群體內配對,缺乏外來新血,所以每個人都繼承到短的 ROH;但是又不傾向近親配對,因此只有很低比例的人配備長長的 ROH。 可是大概由於能選擇的對象太有限,要維持族群延續,將近一半的人,依然無法避免沒那麼近的近親配對。
一項佐證是,這群人生活的時代,處於大汶口文化的興盛時期,考古上能見到明顯的人口成長。可是遺傳學分析卻指出,傅家遺址這群人,所屬族群血脈並沒有成長的趨勢。
鍶的穩定同位素,可以追溯出生地點。這回分析的 20 位,鍶的數值都很接近,應該沒有任何人是在外地長大,而且都成長於遺址半徑 10 公里內的範圍。
碳、氮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能判斷飲食組成。這兒的女生、男生,沒有明顯差異,應該吃類似的食物。也就是小米和豬,以及源自海洋的資源。
特例或是更為普遍?
該如何解釋,同一系列墓葬的母系遺傳很一致,父系卻很多元呢? 最直接的解釋是,傅家這群人的習俗是母系傳承,至少人去世後的墓葬安排,以女生的關係為主軸。這也符合某些學者,對於中國上古社會的想像。
然而,另一種解釋也說得通:這是個很小的社群,和其他地方的人長期缺乏情慾交流,婚配對象有限,幾乎所有女生都留在原地,由男生短距離移動。
這和上述那種「母系社會」的母系傳承、母系繼承的想像略有不同。也必需注意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墓葬,發現長距離移動過的外地出生人,並不罕見。
短篇 4000多年前,黃河內陸到海邊的女生,都加入山西新家庭
論文指出,同樣被歸類在大汶口文化,不同遺址之間還是有明顯差異。由墓葬判斷,有些地方已經出現財富累積,階級分化,長距離交換高價值精品的現象。傅家則沒有這些跡象。
也有其他遺址,考古狀況看來類似傅家。它們的血緣傳承狀況也會相似嗎?傅家遺址到底是特例,或是更普遍,是值得後續探索的問題。
學過中國考古、歷史的捧油,可能多少聽過「上古中國是母系社會」的說法,有些觀點還有模有樣,很像一回事。甚至一些論述中,已經被預設為真理。 可是這些觀點在自圓其說之餘,往往缺乏強力證據,不太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古代DNA 與各種考古手法,有希望帶來更多認識。
德國南部Hallstatt文化,2500年前「凱爾特」舅舅與外甥
加泰土丘的古代DNA,人擠人的母系社會,未成年去世轉任地縛靈?
新聞:
Maternal clans shaped burial and society in Neolithic China community, ancient DNA reveal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