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的主題一如書名,按照時間軸介紹人類演化史。以這類科普書來說,篇幅 250 頁算短,不過簡明扼要,近來學術界關注的主要議題大多有觸及;非專業讀者看過後,可以輕鬆建構起此一領域的架構。
跨行歷史學家高手出招,我們懷念他
作者賴瑞和,是清華大學退休的歷史學者,他在馬來西亞出生,大學讀台大外文系,後來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博士。他的專業為唐史,應該沒有上過考古、古人類學、生物學的課程,經歷看起來也沒有直接關係,寫作人類演化的題材,可謂跨越領域。
出乎意料的是,《人從哪裡來》的水準極高,反推賴瑞和本行的學術技藝、思考能力應該相當出色,才能突破領域限制。他為創作本書搜集許多資料,花費不少心力組織,由這本書的表現看來,肯定足以再生產一本出色作品。可惜機會不再,本書 2022 年出版前不久賴瑞和去世,只有 69 歲。
賴瑞和下惹很多功夫搜集與整理相關資料,我想主要還是自己的興趣。古人類學領域持續累積新知識,過往許多論點被推翻或修正;賴瑞和這種非本行的路人,反而可以不帶包袱自由探索,憑藉自己優異的智識,閱讀各路資訊後組織一番認知架構。落筆則是高手出招,讀者觀摩受惠。
從一條參考資料,可以看出本書的取材深度。第一章的第 10 條註釋,是 2005 年 Nature 期刊發表的一篇黑猩猩化石論文。黑猩猩的化石非常少,相關討論極其有限;本書出現如此冷門的材料,可見功夫。
還有像討論「hominin」、巫山人等,能判斷賴瑞和不只讀正式的論文、新聞,各種資訊管道都不放過;他對於知識的搜集與理解,確實一流,是出色的情報員。
然而,頭腦再厲害,依舊受限於經驗,理解有極限。依我之見,本書在古人類學十分出色,更偏生物學的部分有所落差。來看看物種概念、生殖隔離、古代遺傳學、遺傳適應,幾項本書重視的議題。
規則是讓球賽順暢:物種概念與生殖隔離
物種有許多定義方式,大家常想到的是由邁爾(Ernst Mayr )提出的「生物物種(biological species)」,也就是同一物種的兩性個體間,可以生產後代,後代也有生殖能力,反之不行。不能繁衍,就是存在「生殖隔離」。
古人類學中,以化石型態定義物種,很難判斷是否存在生殖隔離。本書附表中,整理 24 個人類物種(都是 hominin,也就是人與黑猩猩分家以後,歸屬於人這一邊的成員們),實際上更多(例如沒有近親南猿、羚羊河南猿)。
打籃球,不是照規則打球,規則是幫助球能打下去。事實上,籃球有一堆規則彼此矛盾,完全滿足每一條規則,反而打不了球。我想「物種」的概念也是如此。
不論是基本的分類,或是輔助建立知識架構,都應該是利用物種,助我們認識生物,而不是用規則自縛手腳,糾結如智人、尼安德塔人可以生小孩,算不算同一物種這類問題。
以大型動物的標準,灰狼、郊狼是不同物種,棕熊、北極熊是不同物種,但是分家許久,明確屬於不同物種的狼與熊,卻能生產後裔;而且從古代DNA 的證據得知,不只現在,幾萬年前便已如此。
講到生殖隔離時,常見案例是馬、驢可以生騾寶寶,但是騾沒有生育能力,所以馬、驢是不同物種。然而,近親物種間的生殖隔離,時常沒有這麼絕對,例如棕熊、北極熊可以生寶寶,但是之間還是有隔閡,可謂不完全的生殖隔離。我想這也是智人、尼安德塔人的狀況。
從第一種、第二種猩猩,推敲第三種猩猩
人類與黑猩猩分家 600 萬年,每 200 萬年可以劃分一個階段。現在到 200 萬年前有多款 Homo 人屬物種並存,而 200 到 400 萬年前有多款 Australopithecus 南猿並存,比南猿更早則所知有限。賴瑞和牢牢掌握此一架構,對於幾個名字也有詳細解釋。
不同款 Homo 或南猿,可以生寶寶嗎?不知道。不過我想可以用一條本書沒有提及的證據,來推敲此事。那就是黑猩猩與巴諾布的情慾交流
人與黑猩猩的祖先在 600 萬年前分家後,人這一邊誕生過許多成員,如今只剩智人一款。黑猩猩那邊有過多少成員缺乏頭緒,因為幾乎沒有化石(猿習慣的雨林環境中,化石很難流傳);如今有黑猩猩、巴諾布(倭黑猩猩)2 個物種,共同祖先約 200 萬年。
遺傳上,黑猩猩可以分出多個族群,巴諾布只有一個。比對得知,兩者間有過情慾流動,而且是雙方已經分開超過一百萬年,甚至接近兩百萬年時發生。
賈德.戴蒙有本書叫作《第三種猩猩》,指的是智人,而黑猩猩與巴諾布就是第一、第二種猩猩,他們是人的另一面。假如黑猩猩、巴諾布遺傳上分開超過一百萬年,依然沒有完全生殖隔離,有機會接觸時又會生寶寶;那麼另一面的人群成員,200 到 400 萬年期間的南猿們,以及距今 200 萬年內的 Homo 們,或許也是如此。
持續適應:不是進化的人類演化
由化石、遺骸中取得古代DNA、蛋白質的技術,近來大行其道,增加許多古人類學的新知。本書不但沒有錯過,還擺在第二章,賴瑞和寫來中規中矩,最後連丹尼索瓦人的 DNA 甲基化分析都寫下去,真的有愛 ❤️
不過可能是領域差太多,有些小誤會。除惹具體的骨頭,也能從遺址的泥土中憑空抓取古代DNA。寫到這邊的時候,賴瑞和誤以為這些沈積物 DNA 來自古人類的糞便等排泄物,其實不是;它們主要還是血肉、骨頭分解後的殘留物,只是表面看來不成形。
本書最後討論膚色演化時,舉例非洲南部的科伊桑人、祖魯人。書中論及科伊桑人經過 15 萬年演化,膚色漸漸變成淺棕色,祖魯人遷居只有 2000 年,時間太短所以還沒什麼變化,仍然深黑色。這邊問題是,導致科伊桑人膚色變淺的 SLC24A5 遺傳變異,由外地族群流入而產生效果的歷史,其實未滿 2000 年。
盡管細節有些小瑕疵,提及膚色是為惹討論「遺傳適應」,賴瑞和做的十分成功,看過這些更能掌握附錄二「為什麼是『演化』而非『進化』?」的內涵。賴瑞和那個背景的人,對於演化的認識能到如此,相當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難題與糾結:中國人從哪裡來?
另外值得稱道的是,本書第七章〈中國人從哪裡來〉勇於挑戰難題。我猜賴瑞和內心大概還是比較傾向,中國人在中國起源的想法,可是這不符合現有證據;許多人會選擇逃避問題,賴瑞和卻頗為公允地並陳雙方論點,盡量不下判決。
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古人類如何演化、與其他地區的關係,本來就是難題。非洲的智人能追溯到 200 萬年前非洲的直立人,而直立人早早移民東亞,兩百萬年來持續變化,為什麼不可能也在東亞也衍生出智人?
遺傳學觀點視之,非洲以外各地的智人,也包括東亞的所有智人,絕大部分血緣都能追溯到幾萬年前的非洲。在非洲以外,現今智人的祖先又與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有過情慾交流,因此並非完全的非洲單地起源,可是源自非洲的血脈依舊為絕對主體。即使東亞更早古人類的 DNA 沒有徹底消失,殘留也非常非常有限。
中國人主體為近期非洲起源,從本書其他部分的智識水準判斷,賴瑞和不可能不清楚這些。只是從安排的書寫脈絡猜測,他內心沒有強大到能 100% 接受事實。為惹讓故事妥善收尾,賴瑞和橫入歷史學家的本行身份,將格局擴大到從古人類到歷史的轉換,用大敘事俯視避免尷尬。雖然遺憾,也令我佩服。
總之,《人從哪裡來》值得一讀,作者賴瑞和值得敬佩,我們懷念他。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