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只中原王朝會修建「長城」 ,掌握草原的遼國、金國也會使用。對於這些遊牧帝國,長城算是在國土之內,控制人口、資源移動的意義大於軍事。 不論遊牧或農耕基礎的政權,經營漫長的長城都需要不少人猿。而城裡讀書人流傳的歷史,很少會觸及這群人。 這個 2025 年的論文報告一處遼國的長城據點考古。在大草原中的小堡壘離群索居,遼國基層士兵如何生活?

Subsistence and survival along the medieval long-wall system of northern China and Mongolia: A zoo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這群長城統稱為「中世紀長城系統」(Medieval Wall System,簡稱 MWS),修建於 10 到 12 世紀,延續 4000 公里之遙,可分為北線、南線。

 

北線夾在肯特山(Khentii)和大興安嶺之間,總共 700 多公里。此前將這條線上由西向東編號 42 處據點。這回主角是北線的第 23 號據點(Site 23)。

 

第 23 號據點位於城牆南側約 500 公尺,目前能看出 3 個建築物,包括一大一小 2 座方形,以及更大的 1 座圓形外牆的夯土結構。考古挖掘主要是針對較大的方形建築。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遼史」完全沒有寫到這些,不過由出土動物骨頭的碳同位素定年,估計為 11 世紀後半,能對應到遼國時期。值得一提的是,有出土用骨頭加工的箭頭,飛行時裡頭的穿孔會發出叫聲。這大概就是歷史有記載的「鳴箭」(whistling arrow)。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會(?)

 

這個論文著重於動物骨頭的分析,畢竟沒有挖掘多大的範圍,竟然就找到超過 7000 件,但是不到一半能識別物種。能辨識的對象中,野生動物很少,想來這兒駐守的小戰隊,並沒有那麼頻繁狩獵,主要仰賴畜牧動物。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野生動物能看出多個物種,像是佔整體 2% 的大隻蒙古瞪羚(Procapra gutturosa),以及小隻的野兔、土撥鼠等等。

 

還有 3% 骨頭來自鯰魚(Amur catfish)!遺址雖然位於草原中央,不過 70 公里外的河流中,確實可以補貨鯰魚。 論文提醒,創立遼國的契丹人,傳統文化中有捕魚這一項。

 

大部分出土的骨頭,都來自各種馴化動物,山羊、綿羊的數量最多,高達 70%,另外還有馬、牛、狗。

 

值得注意的是,相當比例的羊骨,來自年紀很小的個體。這佐證附近會自己養羊,但是正常飼養下,不應該有那麼多小羊去世。 可能的解釋是,曾經發生過環境逆境,像是嚴重的寒害之類的,導致小羊大量死亡。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由牛骨的切割痕跡判斷,有些牛牛曾經被取下牛皮。 比較特別的是, 身體各部位留下的牛骨很不均等,多數來自缺少牛肉的肢體,還包括大量牛腳,被砸開取得骨髓。 這兒能吃到的牛蹄筋,搞不好比牛肉還多?

 

馬很不一樣,遺址中能見到全身的馬骨。加上由牙齒判斷馬的年紀,從小馬哥到年紀很大的老馬都有,表示這兒有自己養馬,而且會是整匹馬留在當地。

 

整體看來,遼國在此駐守的小隊人馬,多數時候大概可以自給自足。利用的動物資源少量源於狩獵,多數來自畜牧,可能是自己養的,或是由過路隊伍轉移。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兩邊都是草,遊牧帝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建造長牆?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匈奴與蒙古草原帝國,不只吃肉與乳製品,也吃小米

 

新聞稿:

What animal bones from northeastern Mongolia reveal about life on the medieval Liao frontier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