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 2025 年的論文聚焦於「長城」,不過使用者不是一般的中原王朝,而是打對台的「金國」。

Life along the medieval fronti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uth-eastern long wall of Mongolia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一般印象中,長城是中原王朝北方的屏障,在漢朝以後被大量使用,也成為中華的文化象徵。像是歷史學家歐立德叔叔(Mark C. Elliott)來台灣,討論會就推出這種題目:「拉鏈還是邊界?重考萬里長城的象徵意義」。

 

然而歷史上,使用長城,或是說連續障礙物的,不只漢人。比我們認知的長城更北邊的地帶,還曾經存在一道長牆,至少有 737 公里。

 

這道「北線」長城夾在肯特山(Khentii)和大興安嶺之間,當年位於遼國境內。主要目的應該不是防禦外敵,而是管制人口與牲畜的流動。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這個論文又回到此前更熟悉的「南線」長城,不過是靠北邊的那一段。 這部分有個特殊稱呼:中世紀長城系統(Medieval Wall System,簡稱 MWS),修建於 10 到 12 世紀,延續 4000 公里之遙。

 

主要關注目標,位於蒙古國的蘇赫巴托省(Sukhbaatar),一處石造建築遺址「MA03」。這兒很靠近現今蒙古、中國的國境,目前長城能看出一系列 34 個據點,MA03 是西側數來的第 3 號。

 

這附近的「牆」,事實上不是牆,而是稍微有點深度的溝渠,可謂「長溝」。這類容易跨越的淺溝,和石牆相比,防禦和掩護的功能更弱。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MA03 作為小型堡壘,還是有石頭和夯土打造的牆,高度約 1 公尺。整體格局接近正方形,長寬為 31 與 30 公尺。外圍溝渠 4 公尺寬、 2 公尺深。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防禦力聊勝於無,但是有限。不過真的打起來,大概還是比沒有好。

對抗匈奴的漢朝前線堡壘,「漢朝人」古代DNA

 

蛛絲馬跡判斷,這是與南宋同時期,金國的手筆。金國為什麼要耗費資源,建構幾百公里長的淺溝呢?

 

論文認為,主要功能應該不是軍事,而是作為分界線,搭配 MA03 這類一系列延續不斷的據點,管制人口、牲畜等資源移動。 在平坦的草原上,刻意人為建造的點與線,也能作為軟性指標,提醒過路的牧民、商旅,金國的統治權威。

 

BTW,(號稱)金國的後繼者清國那時候,長城已經幾乎喪失軍事意義,不過依然持續使用,作為貿易關卡。我猜金國的長溝線,意義或許類似?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草原上突出的建築物,功能應該不只好看,或是展示帝國權威,還能帶給遊牧人猿實際的利益。 廣袤草原上瞬息萬變,又有跡可循的天氣變化,對人和牲畜都是危險的威脅。

 

例如夏季的洪水(對,會有大水!),雷暴,冬季酷寒的暴風雪,都能瞬間摧毀毫無遮蔽的脆弱生物。 MA03 據點雖然面積不大,牆壁只有一公尺高,還是足以作為避難所,嘉惠瑟瑟發抖的人馬牛羊們。

 

遠離繁華的遙遠建築物,需要有人力營運。身處大草原中央,在據點上班的人猿平時怎麼生活? 初步挖掘發現,焚燒過的骨頭,有源自畜牧的馴化動物,也有野生動物。由此推敲,他們會打獵。另外也有見到鐵犁,這是農耕的跡象。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有趣的是,據點內發現石製的加熱系統,兼具火爐和床板的功能。顯然這就是我們所知的那個「炕」,在寒冷時節,讓室內的人猿能感到溫暖。

 

不只中國北方人有炕(kang),蒙古和韓國也會用。韓國叫作 ondol(溫突),蒙古語為 khanzan khaalalt。由此想來,此處遠離人煙的堡壘據點,多半是全年無休,每天都有人看守。

 

歷史學家邢義田叔叔,長期關注這個議題,之前出書《Google地球與秦漢長城》,有興趣的捧油,可以去找來看看。

兩邊都是草,金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修建長溝?

兩邊都是草,遊牧帝國為何在蒙古草原中心建造長牆?

遼國戰士在長城駐守,養馬,啃牛蹄,不常打獵?

匈奴與蒙古草原帝國,不只吃肉與乳製品,也吃小米

維京人環形堡壘,丹麥王國藍牙哈羅德的統治權威

 

新聞稿:

The other great wall? Exploring Asia's Medieval Wall System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