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分為卵、幼蟲、蛹、成蟲階段。2022 年的論文報告,螞蟻的蛹會分泌營養液,成為蟻巢中幼蟲、成蟲的食物。令人好奇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怎麼演化來的?
螞蟻的蛹雖然不會動,卻能餵食同類這回事,可以想成同一族群中,某些個體在特定時段,供應其他個體資源。我想有兩個脈絡解釋。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蟻巢中的大家一起互助合作討生活。有人將其視為超級生命體,就像我們體內有許多細胞,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個人;一個蟻巢也能當成一個人,每一位螞蟻,都只是各司其職的一個細胞。
以人類來說,許多肝細胞工作到爆肝,燃燒自己讓其他細胞生存。這麼想來,螞蟻在蛹的階段餵食同儕,類似人體內甲細胞支持乙細胞的服務業。
然而,螞蟻世界真的如共產黨理想那般,人人定位分明,理性又和諧嗎?我想或許還有另一個視角,能體現螞蟻個體的獨立性。
有句話「這是個人吃人的世界」形容競爭殘酷,這單純是比喻,因為絕大部分時候,同類相食是禁忌。即使是某些會食人的原住民文化,多半實際上不是把人當食物吃,更看重儀式性。
可是對螞蟻來說,同類相食十分常見。死掉的螞蟻成為存活同儕的食物,毫無顧忌。蟻巢面臨資源短缺時,不會動的蛹,也往往被成蟲當成食物度過危機。
用貨幣來想,身體就是資源,每一位螞蟻都是行走的錢包。進入蛹期等於是身懷很多錢,又躺著好幾天不動。一旦周圍的人缺錢,從哪邊提款最方便,很好想像。
張獻忠直呼內行~
經濟學的道理,社會整體即使錢不少,如果很多錢陷在某些地方沒有出來流動,也不利經濟活動。螞蟻的巢穴也能看成一個社會,讓不少資源卡住好幾天不能應用,顯然不經濟。
蛹的身體,源自蟻巢前一段時間收穫的能量,可以看作儲蓄。這些儲蓄在隨後慢慢釋出,能降低獲取新能量的風險,有助於整體的穩定性。要錢,去賺就有?可是有些時候賺不太到錢,這就是把以前賺的錢先存起來,儲蓄的避險價值。
另一方面,持續把一部分儲蓄花掉,變成別人的收入,盡量讓每個人在需要的時候都有錢用,整體社會長期比較安穩。當周圍的人都很窮,只有你家很有錢,又沒有反抗能力的時候,嘿嘿嘿~
不過蛹不會動,應該不能叫行走的錢包,是躺平的錢包 XD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