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不太檢驗,靠三密策略壓制病毒?   原本在新公民議會

train_1280p

日本在蔓延全世界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中可謂獨一無二。一方面,日本疫情不能說不嚴重;但是另一方面,和更嚴重的國家相比,日本的防疫政策力道更輕,成效卻明顯更好。日本出現不少社區感染的狀況下,不但沒有封城,連檢驗都做得很有限,憑什麼還能壓制病毒?

Japan ends its state of emergency

 

從鬧劇般的鑽石公主號開始,日本在防疫上看似錯誤不斷,尤其初期反應遲鈍,失去遏止病毒的先機。儘管病例持續增加,日本卻是搖搖欲墜,從未崩潰,總是能把整體疫情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和台灣、冰島、紐西蘭等國相比,日本死亡超過 800 人,確診超過 16000 人,顯然更為嚴重。不過和許多歐洲、美洲的大國比較,日本表現又十分出色。可以這麼說:疫情較為嚴重的大型國家中,日本相對是做的最好的。

 

東北大學的押谷仁(Hitoshi Oshitani)表示,大部分國家的防疫,都採取「追蹤、隔離、檢驗」的策略,但是日本深入調查群聚傳播串的個案們,了解病毒傳染的普遍性質後,決定採取與眾不同的策略。

 

失去阻止病毒入侵的先機以後,日本發生許多社區感染。日本專家研究這些傳染的模式,發現大部分發生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例如酒吧、KTV,這點毫無意外。

 

至關重要的發現是,日本正確認識到,導致後續群聚感染的最初傳染源,大部分都非常輕微或沒有症狀。此一特徵使得依靠大規模檢驗阻止傳播的想法,變得不切實際。

 

日本有大量人口依賴軌道通勤,假如病毒在電車上大量傳播,後果將非常可怕,如紐約的地鐵就是醞釀疫情的溫床。所幸調查得知,日本沒有任何電車上發生的群聚案例,這是疫情能夠控制的一大關鍵。大眾交通工具上沒有發生空氣傳播,很可能和口罩有關。

 

了解病毒的傳播模式後,日本政府提出「3C」(closed spaces, crowds, and close-contact),也就是所謂的「三密」:避免密閉、密集、密接(近距離接觸)。三密的核心理念是減少人際交流,看似簡單,卻非常關鍵。

 

法理上日本政府沒有決定封城的權限,只能拼命勸告國民落實三密策略。這招若是用在其他國家,不知道效果如何,不過在日本似乎真的管用。即使實際上交流減少的程度遠不如理想,日本仍然慢慢壓制住病毒的傳播。

 

然而,日本仍然出現不少群聚感染,數個醫院、安養院慘遭突破。而且這種作法幾乎不可能根除傳染源,整體疫情不大,卻可以預期會不斷有小規模傳染冒出。(不過武漢那種長期嚴厲封城的地區,有根除傳染源嗎?)

 

無可否認,日本在嚴重的大型國家中表現出色。日本落實減少交流的三密策略,加上口罩、清潔,靠著奇妙的國民素質,達成不嚴格管制,卻比封城更有效的奇蹟。

 

日本檢驗比例之低也很特殊,至今平均每 1000 人,美國檢驗 43 人、韓國 16 人,日本只有 2.2 人。日本的狀況似乎暗示,即使沒有大規模檢驗也能有效防疫;但是台灣人應該不難理解,因為台灣至今也只檢驗 7 萬多人,同樣不靠檢驗數量防疫。

 

檢驗對防疫當然重要,不過最直接的目標不是衝數量,而是及早抓住關鍵傳染源,隔離接觸者,阻止後續傳播。對於武漢肺炎這種傳染病,不需要無差別普篩找到每一位潛伏的感染者,而是要策略性檢驗。例如針對深入研究的個案通通檢驗,了解病毒傳染的方式;或是檢驗適當的量,掌握疫情目前正在惡化或趨緩。

 

由於檢驗數目很少,可以推論日本實際的感染人數遠比帳面更多,但是光靠水面上的資訊,依然能判斷疫情的起伏。對於防疫決策而言,不夠理想,卻還算足夠。

 

對中國一廂情願的非洲秀才—WHO譚德塞

譚德塞領導WHO,非洲公衛卻面臨多重打擊

用模型推疫情,如何避免誤用、正確解讀?

冰島追蹤武漢肺炎:重症比例極低,大量無症狀才是疫情全貌?

日本不太檢驗,靠三密策略壓制病毒?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