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的格陵蘭 4500 年前起才有人長期居住。北極區的居民吃什麼,利用哪些動物?這個 2022 年的論文透過古代DNA,發現某些動物雖然認不出骨頭型態,卻其實存在,像是鯨魚界的巨巨,抹香鯨 🐳

Ancient DN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4,000 years of resource economy across Greenland

02

 

這回總共分析 12 處遺址的 2500 件樣本,大部分是難以識別的破碎骨頭。11 處遺址位於格陵蘭西岸,可分為 3 款文化。

 

最早的是格陵蘭最初居民,源自亞洲的 Saqqaq 文化,4 處遺址距今 2500 到 4500 年前。格陵蘭位於美洲最東方,距離亞洲最遠,Saqqaq 可謂長途移民的後裔。他們後來消聲匿跡,被 Dorset 文化取代。

 

較晚的圖勒文化(Thule),再度由亞洲方向而來,也是如今伊努特人的前身,6 處遺址距今 100 到 900 年前。同一時期歐洲移民來的維京人也有 2 處遺址,距今 600 到 1000 年前。

 

由骨頭中取得的古代DNA 看來,動物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豎琴海豹(harp seal)、狗或是狼、北極狐。 在北極見到海豹毫不意外,狗也不奇怪。北極狐在型態辨識中沒那麼常見,從 DNA 看來存在感比實際更高;不過論文提醒,人類遺址中的狐狸跡象,也可能是小狐狸跑來拾荒所致。

 

01

 

最驚奇的發現是鯨魚,一共在 7 處遺址見到 5 種鯨魚。驚奇是因為,遺址中很少見到鯨魚的骨頭,而鯨魚又是相對大型的哺乳動物,骨頭相對不容易忽視。所以過去推論,這些北極古文化與鯨魚關係有限,可是由 DNA 看來,確實有不同鯨魚存在。

 

比驚奇更驚奇的是,竟然還有抹香鯨、長鬚鯨這 2 款鯨魚巨巨。獵捕大鯨魚的技術要求更高,不過也有可能是撿屍而得。但是除惹比較小的一角鯨(narwhal),普遍存在的弓頭鯨(bowhead whale)也不能算小鯨鯨,由此推論,中世紀的格陵蘭居民,有獵捕鯨魚的能力。

 

最早的 Saqqaq 文化遺址,鯨魚沒那麼多,不過也找到一隻鯨魚。可見鯨魚沒有完全缺席。

 

北極生活,魚應該是重要資源。這回總共偵測到 9 種魚,有 4 種用型態看不出來。魚骨相對不易保存,論文提到用比較密的篩網篩選,能留下更多魚的迷你骨頭,讓 DNA 順利辨識。

 

數量最多的是毛鱗魚(capelin),這是一種類似柳葉魚的小魚;雖然只在 3 處遺址見到,不過維京人、圖勒文化的遺址都有,或許當時有相當的重要性。

 

魚類以外,另一類骨頭細小,容易被忽視的動物,是鳥類。這回也偵測到好幾種鳥類,最常見的是海鷗(gull)、海鴨(Somateria 或 Mergus)、岩雷鳥(rock ptarmigan)。都是常見的北極恐龍。

 

00c

 

論文花費較多篇幅討論馴鹿(caribou)。有一處 Saqqaq 文化的 Itinnera 遺址就是馴鹿狩獵營地,出土極大量骨頭,表示馴鹿很早就是格陵蘭生活的重要資源。而其他 7 處遺址,這回也有發現,顯示馴鹿的普遍性。

 

由於獲得很多馴鹿樣本,可以更深入探討族群組成。論文比較粒線體上的 12S、16S 兩處位置,發現所有樣本的 12S 都沒有差異,不過 16S 有別,Itinnera 的 4 件樣本與其他同類不一樣。

 

之前根據型態差異判斷,古代馴鹿可能有不同的遺傳族群。這回見識到不同的遺傳特徵,似乎證實此一論點。然而同樣是 Saqqaq 文化,更北方遺址的馴鹿並無不同,由此推論,Itinnera 附近是住在更南方的衍生馴鹿族群,後來滅團惹。

 

古代DNA尋找與格陵蘭人發生關係的動物們

格陵蘭200萬年DNA,古代生態系選擇性呈現?

古愛斯基摩人與現今伊努特人是不同族群

兩岸一家親的西伯利亞與北美洲,過去回來又過去的情慾流動

北境永不遺忘,西伯利亞,美洲人的交流分合

格陵蘭維京人,海象牙小商人

基輔12世紀海象牙,來自遙遠的格陵蘭,維京人貿易

公元1021年,維京人在紐芬蘭砍樹

短篇  維京人放棄格陵蘭,因為缺水?

 

新聞稿:

Genetic analysis of bones found in Greenland helps explain how early peoples' use of resources helped them survive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