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黃河中游、下游一帶是重要的農耕中心,往各處移民的農夫也將農業傳向各地。這個 2020 年的論文報告,黃河偏上游,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原本的採集狩獵族群和農夫接觸以後,從他們進口穀物。
via 這裡
源自黃河,向西擴張的農夫,距今 4000 到 5000 多年前,在青藏高原的東方發展出馬家窯文化,以小米為主要作物。
與馬家窯文化同時,在 4000 到 5600 多年前,青海的共和盆地(Gonghe Basin)存在 51 個遺址,被歸屬為宗日文化(Zongri),海拔都超過 2600 公尺,算是青藏高原的東側。 位於西邊的宗日文化,肯定受到東邊的鄰居馬家窯文化影響,但是宗日文化仍然保有相當的本色。
之前研究發現,一些宗日文化的居民飲食中 C4 植物的比例上升,在那個脈絡下就是他們吃過不少小米。有學者認為小米是自己種的,也有人主張是來自鄰居的馬家窯文化。
這個論文從一個屬於宗日文化的遺址,出土 4150 個植物種子,和 3132 件動物骨頭。遺址年代介於 4000 到 4600 年前,應該一直都有人住。
植物種子,絕大部分都是 2 種小米:黍(Panicum miliaceum)和稷(Setaria italica)。黍 3374 個,占 81.3%;稷 635 個,占 15.3%;其餘則是藜(lambsquarters)、濱藜(saltbush)等等。
可以辨識的動物骨頭中,以野生羊的比例最高,占 40% 多;其餘則是各種野生動物,唯一的馴化動物只有狗,而且比例非常非常低。
由此看來,這群人主要依賴的飲食資源,是小米和狩獵得到的動物。
論文指出,當地海拔太高,應該無法種植小米。另一方面,遺址中雖然出土不少小米,但是只有可以吃的穀粒,沒有處理前的其他部位,也沒有耕種工具,因此很可能不是自己種植,而是進口而來。
論文推論,當時宗日文化的居民,應該是用山上狩獵、採集獲得的資源,和平地種田的馬家窯文化人交易小米。兩邊鄰居互相影響,共存。
漢藏語系源自7200年前的華北,移民帶著馴化生物上路,又沿路收編?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