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考古著重在尋找宮殿、金字塔、紀念碑這類大型建築物,考古學家希望找到華麗的珠寶、藝術品,帶回去展示,讓大家羨慕。現在的考古學和一百年前卻截然不同。賓州大學/聖塔菲研究所的 Jeremy A. Sabloff 在 2019 年退休,這位投入馬雅考古超過 50 年的考古學家親身參與轉變的過程,他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肥溢露,也接受採訪。
How Maya 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the 99% Through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Patterns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多數考古的工作機會是由博物館或有錢人贊助,贊助商想要看到的是宮殿、寺廟這類大型建築物,像是圖坦卡門的陵寢,而不是普通人住的小房屋。二戰以後,很貴族味道的考古領域,變得更加中產階級,尤其美國的州立大學提供許多工作機會。
贊助商改變,加上觀念的演進,使得愈來愈多考古學家重視研究日常人的生活。Sabloff 稱之為「從 1% 菁英,到 99% 平凡人」。不過事實上,該怎麼定義「平凡人」非常困難,他們佔多少比例,是 99%、87%,或是 1450%,其實無從得知。
Sabloff 本人 1965 年起,在瓜地馬拉開始馬雅考古事業。那時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馬雅人沒有城市,缺乏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只有一堆和平的鄉民,靠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生產糧食,供養少數精於天文學的精銳阿宅。
Sabloff 的老師 Gordon Willey 是率先提倡遺址「要看整體脈絡」,不能只看少數遺跡的先驅。他們很快就發現,假如你看整個遺址地景,有些馬雅遺址,如提卡爾的人口還真不少,農舍一大堆,不太可能只靠很 low 的刀耕火種養活這麼多人,勢必需要依靠灌溉等農耕技術。
一些遺址中,能見到從遙遠區域進口的黑曜石,可見馬雅城邦之間擁有貿易,多半也有市集的存在。許多馬雅城邦配備水利、城牆、道路等人造建築,可想而知,馬雅人的國家機器動的非常厲害。
對於馬雅文化,一般認為在公元 250 到 900 年間,低地區與猶加敦半島的古典期文化,是馬雅的鼎盛時期,隨後的古典終結期、後古典期,放棄低地區的馬雅文化步入衰退。Sabloff 卻覺得,13 到 15 世紀後古典期的馬雅人,以「馬雅潘」為代表,形成的社會組織,國家機器至少沒有落後,甚至還超越前人。
馬雅考古,一段歷史。
訪問: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