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一直都是重要的農作物。我們熟悉的亞洲稻(Oryza sativa L.),距今 9000 多年前於長江流域被漸漸馴化。不過其他地方的人,在別的時間也曾馴化過不同種稻,如 4000 多年前的印度,以及 2000 多年前的非洲西部。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則報告,南美洲的亞馬遜也有過自己的稻。
Evidence for mid-Holocene rice domestication in the Americas
許多地方的美洲原住民都會利用野生的稻。這個論文研究亞馬遜地區的 Monte Castelo 遺址,根據植物矽酸體(phytolith)發現,至少距今 5000 年前起遺址中開始出現稻。
有意思的是,距今 4000 年前以後稻的型態明顯變大。論文判斷遺址中的稻,4000 年前起之所以外形變大,是長期被人擇後,遭到馴化的跡象。
當地稻的種類有好幾種,光憑矽酸體無法判斷是那一種,不過論文猜測,Oryza 中並非多年生的物種 Oryza glumaepatula 應該比較有可能。若是推論正確,表示亞洲、非洲以外,南美洲也曾在四千年前,獨立馴化過自己的稻。
不過由此一亞馬遜的遺址看來,稻只是眾多食物中的一種,出土的植物中,馴化與野生都有,像是瓜瓜(squash,葫蘆、南瓜都屬於這類 )、玉米、棕櫚果(palm fruit)等等。
論文推測,亞馬遜稻的馴化,也許與人口增長有關。當地從距今 6000 年起,人口一路成長到 4000 年前,有更多的糧食需求。
Monte Castelo 遺址算是雨季時會氾濫的溼地區域,在一切都遭到淹沒之際,稻,仍然能繼續提供糧食;或許因為如此,使得當時的人有動機種出更好的稻。
不過,即使美洲有過自己的稻,後來也沒有保留下來;而考古研究,能帶我們重訪失落的世界。
新聞稿:
Amazon farmers discovered the secret of domesticating wild rice 4,000 years ago
Science新聞:
Rice so nice it was domesticated thrice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