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歐亞大陸的古文明中,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位資深的成員(Indus civilisation,成熟期約介於 3900 到 4600 年前之間)。2016 年與 2017 年兩個論文報告,南亞的古代居民曾經發展出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種植稻米也比本來認為的更早。

短篇  古印度文明的複合式農業,本地原產稻米

Feeding ancient cities in South Asia: dating the adoption of rice, millet and tropical pulses in the Indus civilisation

Approaching rice domestication in South Asia: New evidence from Indus settlements in northern India

 

歐亞大陸西邊的肥沃月灣地區,是世上最早的農業起源地,也是大麥、小麥等至今仍然重要農作物的故鄉,當地農業的水源依靠冬季的降雨。歐亞大陸西邊的長江流域則是另一個農業起源地,主要作物是馴化的稻米,水源來自夏季的降雨。

稻米野生到馴化,長江下游演變史

短篇  世界最早的稻,長江下游,距今9400年

台灣最早的稻與小米,4800年前

超過4000年前,建中旁邊有馴化稻田

短篇  台灣東部潮來橋遺址,4200年前的稻米

 

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地理上(主要是現在的印度北部與巴基斯坦一帶),介於西方的肥沃月灣與東方的長江流域之間,與兩邊都有直接的交流,分別獲得東方和西方的農作物,而且冬季與夏季都會降雨。

 

氣候得天獨厚之下,當時的南亞居民,能夠充分利用西方與東方傳入的作物,發展出複合式的年度農耕策略,大致上是冬天種麥,夏天種稻。

 

更精確地說是,冬天走西式風格,靠冬雨種大麥、小麥、莢果類(pulses),夏天走東方風格,靠夏雨種稻米、小米(millets)、豆類。(其實還有養殖動物,不過此處省略)

短篇 肥沃月灣最初的農業-你收割穀物,我種植果果

 

還有一點有趣的發現是,之前考古學家觀察到,南亞人很早以前,早在距今 8000 到 10000 年前就有利用野生稻的跡象,卻沒有延續下去;要一直再到 4000 年前,源自東亞的稻傳入後才又開始種稻。

 

這回研究卻報告,其實比東亞稻傳入更早之前數百年,早在公元前 2430 年,一直到前 2140 年,南亞就已經種植本地馴化的稻(可能是 Oryza nivara)。這意謂東亞稻傳入南亞時,南亞的農夫應該已經累積相當的種稻經驗,不是新手上路。

短篇 古印度文明的複合式農業,本地原產稻米

短篇 亞馬遜4000年前,也馴化過自己的稻

 

新聞稿: 

Rice farming in India much older than thought, used as 'summer crop' by Indus civilizatio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