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一萬年,全人類都尚未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前,就已經馴化狗惹;隨後人類開發出各式各樣狗的用法,直到現在。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報告,在阿拉伯半島發現一批岩石壁畫,上頭有人與狗一起打獵的畫面,而最古早的作品已經有 8000 年之久。
Pre-Neolithic evidence for dog-assisted hunting strategies in Arabia
超過一萬年,全人類都尚未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前,就已經馴化狗惹;隨後人類開發出各式各樣狗的用法,直到現在。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報告,在阿拉伯半島發現一批岩石壁畫,上頭有人與狗一起打獵的畫面,而最古早的作品已經有 8000 年之久。
Pre-Neolithic evidence for dog-assisted hunting strategies in Arabia
稻,一直都是重要的農作物。我們熟悉的亞洲稻(Oryza sativa L.),距今 9000 多年前於長江流域被漸漸馴化。不過其他地方的人,在別的時間也曾馴化過不同種稻,如 4000 多年前的印度,以及 2000 多年前的非洲西部。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則報告,南美洲的亞馬遜也有過自己的稻。
Evidence for mid-Holocene rice domestication in the Americas
認識人的歷史,要了解錢的歷史。這個尚未正式寫成論文,先在研討會問世的2017年研究,報告惹一批古羅馬錢幣的分析,結論是羅馬在布匿戰爭時,掌握伊比利半島的銀礦,影響本來只是區域強權的羅馬,茁壯成為帝國。
Rome’s Rise to Power as Deduced by Analysis of Silver Coinage
赭石,是早期人類常用於表現象徵行為的材料,非洲的 hominin 至少 20 多萬年前,就會使用赭石(不過未必是有意展現象徵行為,也可能單純用於某些實用用途)。這個 2017 年的論文,研究衣索比亞 Porc-Epic Cave 遺址,距今 4 萬多年前的赭石運用。
稻 (Oryza sativa L.)是馴化植物,世界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一萬多年前東亞居民就會收割野生的稻,不過稻是在何時、何地馴化還有些爭議。過去研究指出長江下游,浙江的上山文化(Shangshan),早在一萬多年前就出現馴化的稻,是最古早的記錄。
人類在好幾萬年以前已經移民澳洲,對於確切的年代卻爭議不斷。為惹更加了解澳洲的早期移民,這個 2017 年的論文,重新調查澳洲北方,已在 1973 和 1989 年時被多次研究過的老遺址:Madjedbebe(本來叫作 Malakunanja II)。這回取得 11000 多件人造物外,還有許多環境樣本,以利建構古代人的生活資訊。
Human occupation of northern Australia by 65,000 years ago
原產於南美洲的馴化作物-馬鈴薯,是世界 4 大糧食作物之一,台灣也很普及。馬鈴薯屬於茄屬(Solanum),在美洲還有多種親戚,自古以來被美洲原住民當成食物,不過有的被馴化過,有的卻沒有。北美洲西南部,有種原產的茄屬植物 Solanum jamesii,俗名「wild potato」(野馬鈴薯?如圖示,Four Corners potato)。
Starch granule evidence for the earliest potato use in North America
長久以來,我們都以為左鎮人距今有兩、三萬年之久,不久前用新的方法重新定年,才驚覺最古早的左鎮人樣本,其實只有3000年而已。類似的事最近也在其他地方上演,考古學家於1950年代起,在阿富汗的Darra-i-Kur cave遺址展開挖掘,後來發現惹人類的颞骨(temporal bone)。1972年發表的論文指出,它距今有30000年之久,因此這件樣本是阿富汗所屬的中亞一帶,年代最古早的智人化石之一。(不要誤會,這不是阿富汗學者講的!)
Direct radiocarbon dating and DNA analysis of the Darra-i-Kur (Afghanistan) human temporal bone
南美洲秘魯的北部,太平洋岸邊有座人為創造的土丘 Huaca Prieta,本來只知道十分古老,沒想到考古學家一路往下挖,愈挖愈深,卻一直發現有人為活動的跡象,5 年奮鬥結束時,竟然下挖到 30 公尺之深。2017 年的論文報告,定年結果顯示,土丘最深處距今有 15000 年之久,是目前能確定年代的南美洲遺址中,年代最古早的。
近年來技術進步,可以從死掉很久的生物,骨頭或組織中得到DNA,也能從牙結石與鈣化結核取得,而從海水或沉積物之類的材料,獲得環境DNA,也已經不是新聞。這個2017年的論文則是報告,由多處遺址的泥土中,得到數種動物的古代DNA,包括尼安德塔與丹尼索瓦人。
Neandertal and Denisovan DNA from Pleistocene sediments
當年離開非洲的人類中,有一群沿著亞洲南部一路向前,後來離開東南亞大陸,跨越華勒斯線,出海抵達島嶼東南亞,於 5 萬年前左右渡海登陸莎湖陸棚(現在的新幾內亞與澳洲)。對於往這個方向遷徙的古代人,我們至今了解仍很有限,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報告,在東南亞海上島嶼,印尼的蘇拉威西島上,出土一系列與展現象徵能力有關的新發現。
Early human symbolic behavior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Wallacea
斯基泰人(Scythians,或稱西徐亞人)大約在3000年前,也就是青銅時代結束,鐵器時代開始後出現在歐亞草原。這群人以遊牧(nomadic),或是半遊牧半農耕的方式維生,以擅長騎馬打仗聞名於世。這個2017年的論文分析黑海北方草原地區(North Pontic Region,簡稱NPR,現在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介於2300到2700年前斯基泰人的粒線體DNA,探尋他們的遺傳起源。
Diverse origin of mitochondrial lineages in Iron Age Black Sea Scythians
講到最早的農業起源地,大家會想到一萬多年前的中東,不過肥沃月灣開始嘗試種田的同時,世界另一邊的新幾內亞,也正在發展另一種農業。這個 2017 年的論文,探討新幾內亞最初的農業活動。
Persistent tropical foraging in the highlands of terminal Pleistocene/Holocene New Guinea
美洲最早的移民,是由西伯利亞跨越白令,再進入美洲。西伯利亞已知至少在4.5萬年前,就有人在北極圈內留下活動記錄。而遺傳學研究則顯示,美洲原住民與西伯利亞族群,遺傳上約分家2.3萬年。人類最初前進美洲時的必經通道-白令陸橋,在冰河時期結束後,遭到上升的海平面淹沒,幾乎不可能再找到蛛絲馬跡;而抵達美洲後的第一站-東白令,也就是如今的阿拉斯加與育空地區,早期考古遺址數量很少,而且全部距今不超過1.4萬年,因此對更早之前的移民狀況,了解相當有限。
歐亞大陸的古文明中,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位資深的成員(Indus civilisation,成熟期約介於 3900 到 4600 年前之間)。2016 年與 2017 年兩個論文報告,南亞的古代居民曾經發展出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種植稻米也比本來認為的更早。
人類採食植物的歷史相當久遠,但要等到冰河時期結束,11700年前邁入全新世以後,才正式開始發展農業。人類首先發展農業的地方,是亞洲西南方的肥沃月灣,這個區域的農業,究竟是只在一個核心起源一次,再往周圍傳播,或是先在數個地方各自起源,之後才有交流,是研究農業發展史的重要問題。這個2016年的論文,深入研究位於敘利亞的遺址,探討這個問題。
人類超過 5 萬年前抵達澳洲,由北方進入澳洲以後,又花了一段時間擴散到澳洲各地,特別是乾燥的內陸。曾在澳洲生活很長一段時間的大型動物群(megafaunal),也在之後陸續消失,但是否與人類有關係,或是單純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不是很清楚。這個 2016 年的論文調查位於澳洲東南部,乾燥內陸的 Warratyi 遺址,獲得惹大批人造物與生物遺骸。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megafauna interaction in the early settlement of arid Australia
在歐洲人移民美洲以後,美洲本來的居民成了「美洲原住民」,他們的生活從此大受影響,除了生產方式以外,外來的疾病,也奪走惹許多美洲原住民的生命 T_T。這個2016年的論文,從北美洲西北方,也就是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取得古代與現代,各自25位,共50位Tsimshian人的「exome」,研究當地族群的變化(基因的DNA序列上,會轉譯為蛋白質的coding序列,還有與第一和最後一段coding序列相連的UTR部分,叫作exon,exome就是所有exon的總和)。
A time transect of exomes from a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European contact
用陶器煮食是人類超級重要的發明。考古學家在最初期的陶器中,曾偵測過一些煮肉的案例,卻還沒有明確找到過煮食植物的記錄。這個 2016 年的論文從北非,現在屬於撒哈拉沙漠的利比亞(埃及西方),2 個遺址 Takarkori 與 Uan Afuda 中,獲取距今約 8400 到 10200 年前,110 件陶器樣本。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plant processing in prehistoric Saharan pottery
當初研究人類基因組,投入大筆資源,發展DNA定序技術的一大理由是,增進對遺傳與疾病間關係的了解。時至今日,已經有不少基因組被定序成功,科學家也得知許多遺傳變異和疾病間的潛在關係,這使得遺傳診斷,來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然而,所知畢竟仍很有限。這個2016年的論文報告深具野心的大計劃「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ExAC)」,這計劃至今已經整合惹60706個exome,還讓《Nature》期刊以社論特別介紹。
Analysis of protei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60,706 humans
via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