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在遊牧霸主斯基泰之後,鐵器時代邁入尾聲。隨後草原展開惹新的一頁,廣大草原的東方,第一個強勢的草原帝國在蒙古崛起,那就是大家都聽過的匈奴!

137 ancient human genomes from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s

 

via 2018遊牧運動會

 

共有 4 篇:

草原遺傳史(1/4)共享文化,DNA不一樣的斯基泰人

草原遺傳史(2/4)匈奴、匈人、吐火羅,草原的印歐語和突厥語

草原遺傳史(3/4) 突厥、蒙古、烏孫、康居,草原中世紀情慾流動

草原遺傳史(4/4) 高加索的奧塞提亞人,斯基泰的最後傳人?

 

匈奴(Xiongnu)的核心位於蒙古草原,在中原的戰國後期到漢代初期,匈奴擊敗其東方的東胡,形成草原史上第一個遊牧帝國-匈奴大聯盟。同一時期匈奴南方的中原,則是統一為秦漢帝國。

 

取樣地點。

樣本年代。

  

比匈奴更早以前的斯基泰族群,語言屬於印歐語系旗下的伊朗語族,然而同一時期的中亞,還有印歐語系的另一個支系-吐火羅語。我們之所以知道失傳許久的吐火羅語,是因為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出土 6 到 10 世紀的吐火羅文字。

 

印歐語系旗下的吐火羅語,比印度伊朗語族更早和其他人分家,可能超過 5000 年,因此抵達中亞的年代想必更早。

歐亞草原的族群遺傳史與歐洲人的演化適應

中亞草原,貝加爾湖,印歐語在亞洲的傳播

 

 

目前認為最可能將吐火羅語帶到中亞的人,是 4500 年前的 Afanasevo 文化,古代基因組顯示他們和青銅時代早期,東歐大草原的 Yamnaya 族群遺傳上高度一致,都缺乏歐洲新石器農夫祖源。在 Afanasevo 之後,將伊朗語族由草原西部帶到中亞的,應該是距今 4000 年的 Andronovo 文化。不過比較資深的吐火羅語仍然被繼續使用,後來至少又傳到新疆,經歷兩千多年才滅亡。

歐亞大陸青銅時代的族群歷史

印歐語發源於青銅時代的東歐草原

短篇 新疆3世紀的灌溉技術,源自西方

 

更東方的匈奴不講印歐語,大概是講早期的突厥語。語言學家推論如今繁盛的突厥語系,共同祖先大約能追溯到 2000 年前,也就是匈奴帝國的時刻,因此突厥語早期的興起與傳播,應該和匈奴崛起息息相關。
 

把樣本拆解為 7 種祖源的組合。A 是 Andronovo 文化人;B 是歐洲新石器時代農夫(Europe_EN);C 是貝加爾採集狩獵族群(Baikal hunter-gatherers),Glazkovo 文化人;D 是伊朗新石器時代農夫(Iran_N)。

 

這個論文由蒙古 2 地遺址,取得 5 個古代基因組,得到的結果十分有意思,因為很明顯能看出 5 個人遺傳上是兩群人。接下來繼續前文的用法,把青銅時代中晚期草原族群的祖源簡稱為「草原」,西伯利亞南部採集狩獵族群的祖源,簡稱為 BHG-貝加爾採集狩獵族群。

 

其中 3 位匈奴人,遺傳上幾乎完全與 BHG 一致,另外 2 位卻是 BHG 與草原的合體,論文稱作「西匈奴」,但是匈奴和西匈奴,兩群人出土的地點沒有差別。西匈奴族群的外來祖源,和已知樣本對照,能追溯到中亞草原的斯基泰族群;論文推論,大概是匈奴勢力向西擴張的時候,發生的情慾流動。

 

 

「匈奴人」遺傳上,至少能分為兩個差異明顯的族群。目前取樣仍很有限,不過這個結果並不意外,畢竟匈奴是個大帝國,國內有不同血緣的成員很正常。

 

所有帝國都有崩潰的一天,經營 200 多年後,匈奴最終在 1 世紀結束營業,草原邁向大亂鬥的年代。有個論點是東方的匈奴崩潰以後,匈奴人向西遷徙,後來來到草原西端,變成匈人,促使羅馬帝國崩潰。

羅馬滅亡後的德國,頭骨整形的外籍配偶?

 

匈人是中亞草原的遊牧族群,與薩爾馬提亞(Sarmatians)結盟,在 4 世紀時成為草原西部的強權。薩爾馬提亞-匈人與東歐「蠻族」聯合,使得羅馬帝國解體,讓歐洲進入「民族大遷徙」時代。

 

 

由目前資訊推論,匈奴與匈人(Huns)之間的確有些關係,但是不要直接畫上等號。取自天山一帶,早期匈人的樣本,遺傳上與西匈奴接近,不過 BHG 成分更為淡薄一些,但是其中也有一位非常 BHG,表示匈人群體中存在不同血緣的個體。

 

要注意的是,目前仍沒有歐洲附近的「匈人」樣本,因此羅馬面對的入侵者,和中亞的匈人,不見得完全是同一種人。可以確定,匈人和較早以前匈奴人的西遷有關,源自東方的 DNA 被匈奴人傳向西方;但是來自草原東方的匈奴人,不像是直接跑到歐洲周圍,而是逐步西遷,由沿路的考古遺址可以看出端倪。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