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些地方,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帶,年平均降雨量不到 7 公分;然而如此缺水的環境中,人類仍然能種植農作物,假如沒有精緻的灌溉系統,將不可能辦到。早在幾千年前,新疆居民就已經利用灌溉經營農業。新疆的灌溉技術,最早能追溯到何時,又是由何地傳來?
Early irrigation and agropastoralism at Mohuchahangoukou (MGK), Xinjiang, China
有些學者主張,新疆人本來不懂灌溉,也就沒有農業,要等到約 2000 年前,來自東方的漢朝勢力抵達新疆(就是那時候的西域)後,才引進灌溉技術。然而,新疆不只受到東方影響。新疆地理上位於歐亞大陸中部,自古就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許多植物途經此處,如小麥、大麥都由西邊傳入東亞(小米大概走相反路線西傳)。
新疆農牧混合的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的 3500 到 4000 年前,歐亞草原與山地一帶(目前研究認為,這也許就是「絲路」最早的雛形)沿線的農牧族群。有的學者認為,灌溉技術應該是沿著草原通道,由西方傳進生產方式類似的新疆。至少 4000 年前,新疆的 Xintala 遺址出土過農作物,表示那時已有農業活動。另一方面,過往在新疆曾發現過一些古早灌溉遺址,年代卻無法肯定。
這個 2017 年的論文,利用無人機空拍搜尋,在天山南側的莫呼查汗溝口(Mohuchahangoukou,簡稱 MGK,大概是莫溝口)發現灌溉系統的遺骸。實地挖掘後確認,古時候此處的居民曾經於莫呼查汗(Mohuchahan)河周圍,建設過一系列灌溉設施與農耕,包括水道、蓄水池、堤壩、田地。定年結果顯示,MGK 灌溉系統,應該於 1600 多年前,也就是 3 到 4 世紀時落成。
結構上,它和漢代引進的「屯田」技術不同,屯田系統的水道更大更長、灌溉面積更廣,總之就是質量大得多;MGK 灌溉系統相比之下規模較小,只蒐集附近水源,供應較小的田地。論文指出,如 MGK 這類小型的灌溉系統,與漢風格的大型屯田,兩者應該同時存在於當時的新疆,由兩群不同的人分別經營。屯田的不用講,當然是中原來的外來者-漢人。而 MGK 式則是由本地人建造,他們是適應當地環境,同時仰賴種田與放牧,農牧混合的在地族群(local agropastoralists)。
新疆的屯田,是由漢代的中原傳入。MGK 這種小型灌溉系統,論文認為應該源自西方;年代更早之前,位於伊朗的 Tepe Gaz Tavila 遺址,距今 6800 到 7400年;以及位於約旦的 Wadi Faynan 遺址,處於青銅時代到羅馬時期,都有過類似的灌溉系統設計。由此看來,在新疆,小型灌溉裝置出現的時間早於屯田,等到漢朝滅亡,仍被持續使用著。
論文表示,研究歐亞大陸東西交流歷史時,也該重視灌溉知識的傳播與影響,在中亞南方乾燥的不毛之地立足,灌溉應該相當關鍵。
新聞稿:
Did ancient irrigation technology travel Silk Road?
LiveScience 新聞:
Silk Road Travelers' Ancient Knowledge May Have Irrigated Desert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