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於美洲的番薯,是被洋流還是被人帶到太平洋島嶼的? 原載於泛科學
番薯的親戚們。A,番薯自己 Ipomoea batatas。B,Ipomoea trifida。C,Ipomoea triloba。D,Ipomoea ramosissima。E,Ipomoea cordatotriloba。F,Ipomoea leucantha。圖/取自 ref 1
原產於美洲的番薯,是被洋流還是被人帶到太平洋島嶼的? 原載於泛科學
番薯的親戚們。A,番薯自己 Ipomoea batatas。B,Ipomoea trifida。C,Ipomoea triloba。D,Ipomoea ramosissima。E,Ipomoea cordatotriloba。F,Ipomoea leucantha。圖/取自 ref 1
長臂猿(gibbon)屬於猿類,算是人類沒那麼近的近親之一。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報告,秦始皇祖母距今 2300 年左右的墓葬中出土一位長臂猿;型態比對發現,他與所有已知的長臂猿物種都不符合,因此被定義為新屬與新種 Junzi imperialis。
New genus of extinct Holocene gibbon associated with humans in Imperial China
尼安德塔人大約在 4 萬年前消失,只留下許多遺址與化石。這個 2018 年的論文,獲得覆蓋率介於 1 到 2.7 的 5 個尼尼基因組,年代介於 3.9 到 4.7 萬年前之間,可謂末代的尼尼。
Reconstructing the genetic history of late Neanderthals
2018 年發表於 Science 期刊的 3 篇論文,詳細報告東非的肯亞 Olorgesailie 盆地的一系列考古研究。關鍵意義在於,30 萬年前的人類,已經出現某些前所未見,更加複雜的行為,轉型進入 Middle Stone Age。
Long-distance stone transport and pigment use in the earliest Middle Stone Age
領導實驗室,怎麼多產又快樂?表達你的關心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學術界瀰漫著負面情緒,不只台灣,歐美的科學發達國家也是如此,那個雲啊,那個霧啊,籠罩著學術界。科學媒體 Nature 推出特輯「如何養出健康的實驗室(How to grow a healthy lab」,刊出多篇文章,從各種面向探討此一議題,非常值得學界中人閱讀 — 當然要抱持正面心態,才能有所收益。
照片不是美國隊長的盾牌,不是鋼鐵人胸前的發電廠,也不是奇異博士的魔法陣,而是來自中美洲,與阿茲特克帝國同時期的米斯特克(Mixteca)地區,由「綠松石」製成的藝術品。
Was Aztec and Mixtec turquoise mined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
商王武丁的夫人,婦好,生活在大約 3200 年前。由文字與考古紀錄看來,她深受老公信賴,生前的權勢很大,主持祭祀,還多次率軍出征,死後陪葬也相當豐富。這個論文深入分析,她眾多陪葬品中的一件玉鸚鵡。
A jade parrot from the tomb of Fu Hao at Yinxu and Liao sacrifices of the Shang Dynasty
自閉症先驅竟是納粹幫兇!亞斯伯格症該改名嗎?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奧地利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是研究自閉症、精神醫學的先驅,將自閉症稱作「亞斯伯格症」就是為了紀念他。然而,亞斯伯格早年涉及納粹罪行的黑暗過去,最近卻被公諸於世,可能有 800 位小孩之死與他脫不了關係。知道這些以後,仍要沿用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嗎?
絲路,連結東方與西方,貫穿歐亞大陸,大家都知道。不過對於絲路上的居民,了解相對有限。不少人也許認為,絲路沿線住的都是遊牧民族,飲食習慣就是喝奶吃肉,但是這個 2018 年的論文指出,事情沒這麼單純。
Urban and nomadic isotopic niches reveal dietary connectivities along Central Asia’s Silk Roads
比對DNA抓到金州殺手,引發什麼倫理爭議?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個資的保護與應用,時常是爭議焦點,台灣也相當常見。像是指紋、虹膜、身分證、健保卡註記愛滋,都是比較傳統的相關議題;隨著網路發達,隱私、便利、管制、情搜的糾葛,也在網路世界上演。上個月底,又有一項新的議題浮上檯面:「金州殺手」的 DNA 比對。
大約 25000 年前起,西北非出現一種新的文化風格,上世紀的考古學家,研判他們與歐洲南部有關係,於是將其命名為「Iberomaurusian 文化」,也就是伊比利(歐洲的伊比利)-茅利塔尼亞(非洲的 Mauritania)。不過新的古代 DNA 研究發現,似乎不是這麼回事兒。
Pleistocene North African genomes link Near Eastern and sub-Saharan African human populations
古代 DNA 研究至今,對歐洲的了解最多,即使如此,仍有許多有待探索的問題。之前已知,歐洲經歷過來源各異的採集狩獵、中東農夫、草原移民潮;這個 2018 年的論文則鎖定歐洲東部與南部,獲得 2500 到 14000 年前 225 個古代基因組;發現一些更具體,不同祖源間直接情慾交流的跡象。
The genomic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