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視著路上的人們,彷彿看到自己也在那兒:評《足跡》 原本在 Openbook閱讀誌
via 這裡
他們更進一步聽到了雨水的濺灑聲,
感覺冷冷的雨滴落在他們的頸上和背上,
他們注視著橋以及橋上的人們,
彷彿看到自己也在那兒,
參與同樣無終點的賽跑,
穿越同樣無止盡,跑不完的距離,
並且有勇氣相信
這的確如此。
──辛波絲卡,〈橋上的人們〉(People on the Bridge)
➤自由的漫步
假如用出門類比,主題是「人類移動」的《足跡》(Footmarks: A Journey into Our Restless Past),給人的感覺大概是,漫無目的地隨便走。
整本書不厚,又分成彼此間缺乏聯繫的許多章節,從哪一頁開始讀似乎都沒有影響。把原書的順序打散重組,搞不好又能變出不一樣的效果。這是一本讀起來輕鬆、無負擔,有時候意外驚喜,對讀者十分友善的書。
作者吉姆.李瑞(Jim Leary)是英國約克大學的考古學家。隨著考古學的演進,有些考古學家已經不太親身參與遺址挖掘,而更常在實驗室進行分析。不過李瑞應該還是花費不少時間在野外,且樂在其中。書中有小部分是他自己的經驗,更多則是他按照品味挑揀,妥善整合各方資料。
誰會對本書有興趣呢?喜歡考古學的讀者,可以讀到一些專業解說,對英國有興趣的人也相當合適。與英國相關的書很多,這本書的視角卻不常見,簡單說,是人與土地發生的各種關係。
via 江戶時代庶民文化在高雄,創價美術館「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展 」浮世繪大展登場
➤路是人走出來的
英國有「巨石陣」等舉世聞名的景點,不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介紹英國的古代道路。公元1世紀起的數百年,羅馬帝國的勢力延伸進入現今的英國南部。過往認為,先進的羅馬人將道路引進英國,「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形象深植人心。
可是考古學研究卻發現,早於羅馬人登陸的時代,英國雖然沒有招搖的中央政權,也已經存在正規的道路工程。羅馬人在英國的道路建設,很多其實是建立於既有路線上。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還有人走,路就會維繫下去,持續到現代,也將迎向未來。而不再被使用、失去功能的路,也會很快被環境掩滅。
考古學家用不同方法判斷道路的歲月,讀者也許會驚嘆「蝸牛」帶來的線索。一塊地上本來是樹林,後來被砍伐變成草地,又修建出道路。不同年代的地層中,會留下偏好不同環境的蝸牛,而較晚的地層出現羅馬人引進的外來蝸牛,意謂這條路更早之前已經存在。
➤在土地上過活的人們
然而,也有些浪漫想像的「史前古道」,真實歷史頂多能回溯到中世紀初期。誤會源自19世紀流行的錯誤觀點——以為史前人類主要住在高地,因此山脊高處的道路,年代肯定非常悠久。其實這是只在地表觀察,產生的誤會。
19世紀的人在地勢較高處,能輕易見到史前生活的證據,谷地與低處卻不多,因而認為史前人類多半高高在上。事實上,這是由於平地生活的人一直更多,舊跡被保存下來的機率較低。有現代科技輔助的考古調查,能深入地下取得證據。
還有些路不是給人走,而是牲畜——很多、很多、很多的動物。至少最近幾百年來,為了滿足人類對肉乳毛的需求,英國各地在特定時節,能見到趕鵝、趕牛、趕羊、趕豬的隊伍。雖然英國沒有一般認知中的「游牧」族群,相關產業卻也滋養趕牲人的特殊文化。
除此之外,散落全書各處的圈地運動、「荒野」的消失等議題,也都從土地出發的角度回顧英國歷史。喜歡英國的朋友,一定能收獲很多知識。當然本書的取材範圍不只英國,也有其他地區,可惜的是,整本書主軸擺在陸地,加上少量從陸地延伸的河流、海岸,卻僅有一點海洋的篇幅。
➤生活過的印記,穩定同位素
身為專業的考古學家,李瑞也讚嘆近來發展迅速的一些考古科學,像是穩定同位素和古代DNA。稍微了解相關知識,或許有助我們欣賞考古學的無限可能。
元素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數相同,便屬於一種元素,但是中子數可以不同。例如「碳」,所有的碳都只有一種質子數(6個),又依據中子數的差異,分為碳12、碳13、碳14等有別的「同位素」。
碳14這類「放射性同位素」會發生放射性衰變,每經過5730年少掉一半。活跳跳的生物不斷攝取新的碳,死亡後停止更新,碳14占整體的比例便會持續減少。所以分析遺骸中的碳,便能得知其年代,這就是「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的原理。
「穩定同位素」指的是不會衰變的同位素。碳12、碳13皆為穩定同位素,生物去世再久,相對比例也不會改變。而我們知道,不同食物成分內含的碳13比例不同,藉此可以估計當事人的飲食組成。
不同元素,能告訴我們不同的訊息。要探討人的移動,最常分析的元素是「鍶」。各地鍶86和鍶87的比例略有差異,隨飲水進入人體,成為恆齒的成分後,便能標示一個人在長牙的年紀,是在哪兒生活。假如他後來移動到鍶明顯有別的地區,就能分辨出來。
近年有大量考古學研究使用穩定同位素,然而,同樣的分析結果,可能有不同解讀。本書提到一件值得思考的事:墓葬中見到一位離出生地很遠的女性,通常的解讀是:她從遙遠的故鄉遷移到夫家。可是作者認為,古代也可能有不少女性,其實是出於更自主的原因而遷移至他方。
我想李瑞的想法是正確的,即使取得客觀的證據,主觀的預設立場也會影響判斷,有時候錯得離譜。「考古學家總是錯過派對」,而早已結束的派對發生過什麼事,正是考古學的任務。
➤人從哪裡來?進入考古學的DNA
判斷古代女性是否因「嫁到夫家」而遷移需要更多證據。好消息是,很適合用它趁機向讀者介紹古代DNA分析的思維。古代DNA意思是死去多時生物的DNA,可以從遺骸等來源獲得。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頒發給帕波(Svante Pääbo),便是表揚他取得數萬年前尼安德塔人DNA的貢獻。
這本書舉的案例聚焦於族群層次的應用,也就是判斷人群大規模的遷徙、融合、興亡。英國所屬的不列顛群島,古時候有過數波大規模的外來移民。從DNA的視角檢視,有些符合歷史記載,有些沒有留下任何文字。
最近幾年,古代DNA又衍生出同樣可觀的另一個方向,那就是建構家族的血親關係。例如,從調查距今5700年前、英國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一處墓葬遺址,得知其中27人能編織進一張血緣關係的大網。這個家族以父系傳承,蛛絲馬跡顯示,他們的女兒前往別的地方,外來的女性加入,成為媽媽。
歐洲各地的不同研究常見到類似的結果。因此目前證據確實支持,父系傳承在史前歐洲是普遍現象。奇妙的是也有反過來的案例。同樣是英國,多塞特郡(Dorset)距今2000年的之前到之後數百年,墓葬中記錄了母系傳承的跡象。也就是說,外來男生離開故鄉,遷移到新的家庭,最後長眠於此。
假如讀者感覺上述部分有點難度,不用擔心,相較之下,《足跡》全書讀來都更簡單。18世紀後,「散步」成為歐洲貴族喜愛的體面行為,因為表現無所事事的閒散,能與忙碌的中產階級區隔。而閱讀這本書,頗有文字散步的意味。
富國強兵的地質知識,源自超脫名利的好奇心──《失落的三億年:史詩般的地質年代發現之旅》
不只恐龍、猛獁象!不忘草與蚯蚓的草根古生物學──《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