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0 年的論文非常奇妙,1989 年開始從台灣放浮標觀察流向的長期計劃,最後被包裝為考古學研究 XDDD
Palaeolithic voyage for invisible islands beyond the horizon
就是從 1989 到 2017 年,從台灣釋放 122 個、呂宋 16 個浮標,衛星追蹤它們 3 到 20 天的流向。這批浮標會往北漂流,不過路上會遇見黑潮;假如順利通過,就有機會抵達沖繩群島。
台灣北漂的浮標,大部分都失敗惹,只有 8 個在 14 到 20 天以後抵達沖繩北部的海域。呂宋出發的浮標,只有 2011 年 6 月, 1 個北漂通過黑潮,抵達沖繩南方海域。
整體看來,從台灣或呂宋啟程的浮標,最終到達沖繩某個島的機率非常低。138 個浮標,只有 4 個最終抵達距離某個島的 20 公里內。
這些數據,對於考古學能有什麼啟示呢?大家都知道,日本學者海部陽介這幾年花費不少力氣,進行「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計畫,研究從台灣渡海到沖繩的可能性。這批北漂浮標,成為他這系列研究的材料之一。
距今 3 到 3.5 萬年前是冰河時期,海平面現在更低,不過台灣與沖繩群島之間仍然是距離遙遠的海域,而且之間有強大的黑潮。地質記錄顯示,當時的洋流、風向等因素,和現在應該相去不大;所以現在的狀況,大概可以想像 3 萬多年前。
假如從台灣前往沖繩,浮標北漂成功的機率都這麼低,人類北漂的成功率應該更低。即使真的漂到沖繩某個島,也是經過很多天,人類多半已經沒命惹。
機率這麼低之下,就算有人從台灣岸邊出發,真的很不可能的漂到沖繩,建立族群繁衍下來的機率只會更低;因為不同次漂流的人,非常不可能抵達同一個島。
論文認為既然如此,倘若 3 萬多年前真的有人從台灣渡海抵達沖繩,就非常不可能是隨機漂流,而是有意主動航行的結果。
這次也觀察到,有些浮標最後漂回台灣。論文表示,這意謂舊石器時代從台灣出海,向北航行的船(或是被吹出海的人),即使沒能抵達目標,也有生還回家的機會。這些生還者能累積寶貴的知識,增加之後渡海的成功率。
總之,是個奇妙的研究。
新聞稿:
Ancient migration was choice, not chance
新聞稿:
Archaeology: Palaeolithic sea voyage to Japanese islands beyond the horizo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