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西側的安地斯地區,出現過瓦里、奇穆、納斯卡,跟台灣名字很像的蒂亞瓦納科(Tiwanaku),以及最知名的印加等古文化。這個 2020 年的論文,根據距今 500 到 9000 年前的 89 個古代基因組,探討此一區域的遺傳歷史。
A Paleogenom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ep Population History of the Andes
安地斯地區的西邊是太平洋大海,東邊高大的安地斯山,安地斯山東側則是亞馬遜。 過去研究發現,此處的高地和低海拔海岸族群,之間遺傳上明顯有別。
論文根據地理位置,將樣本分為北秘魯沿岸、中秘魯沿岸、南秘魯沿岸、北秘魯高地、南秘魯高地,以及更南方的智利、阿根廷。
假如一同比較所有古今樣本,可以看出各地的人,地理距離比較近的,遺傳上也比較相似,比較遠的遺傳也比較不像。而北秘魯沿岸的樣本,最接近亞馬遜族群。
住在高低海拔的人,遺傳上估計在 9000 年前分家。而北秘魯高地 5800 年前的樣本,更接近後來的北高地族群,意謂高海拔族群方面,至少在 5800 年前分出南北。
不同地區的人分家以後,仍有情慾交流的跡象。有意思的是,以 4900 年前加州海峽群島人為代表的 DNA 變異,在某個時候進入安地斯,等到 2000 年前已經無所不在。這應該是考古上仍然未知的遷徙事件。
最有趣的發現是,距今 2000 年以內的所有樣本,只要是來自同一個地區,儘管年代先後有別,彼此間的遺傳仍極為相似,只有少數例外。
例如瓦里帝國,大約 1400 年前興起於南秘魯高地區(950 年前結束營業),後來將勢力擴展到南秘魯沿岸,也就是原本屬於莫切文化(Moche,1300 到 1900 年前)和納斯卡文化(Nazca,1200 到 2050 年前)的地盤。 然而,南秘魯沿岸在瓦里時期的樣本,遺傳上仍然和當地更早的人一致,沒什麼與高地情慾流動的跡象。表示政治與文化改變之外,缺乏 DNA 的變化。
至於少數例外,來自 2 個「大都會區」,一個是位於瓦里勢力南方,也是「的的喀喀湖」南部,距今 950 到 1400 年前的強權—蒂亞瓦納科文化。此處 1000 年前的樣本,遺傳更接近其北方的南秘魯高地族群,反倒不像附近的人。
另一個例外,來自知名的印加帝國首府,庫斯科。此處距今 700 年前的 2 個樣本,也比較接近南秘魯高地族群。由墓葬判斷,他們可能是從南秘魯高地遷徙而來的牧人。
由此推論,安地斯地區在距今 2000 年內,儘管各地有政治、文化交流,各地區應該沒有規模明顯的外來移民,只有少數移民,由北方高地遷徙到南邊的蒂亞瓦納科,以及印加首府庫斯科這種大都會區。
另外,庫斯科的現代族群,和古時候不一樣。
不過印加帝國時期,還有過其他形式的人口移動。例如更南方,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上發現,距今 500 年前的正太木乃伊,當初是被帶到山上犧牲,這位正太血緣上來自北秘魯沿岸族群。
安地斯與亞馬遜的關係,也是重要問題。南美洲這兩大區域,乍看距離很近,不過中間隔著安地斯山。遺傳上,亞馬遜西南部的族群和北秘魯最接近,表示雙方的情慾交流只在安地斯的北部發生。
兩地情慾交流是雙向的。亞馬遜西南族群,約 29% 血緣能追溯到北秘魯的古早人。而北秘魯沿岸、中秘魯沿岸族群,也有來自亞馬遜的情慾流動,但是北秘魯高地卻沒有。
估計和亞馬遜族群情慾交流的年代,北秘魯沿岸約 1500 年前,中秘魯沿岸約 1200 年前。之前有研究猜測,安地斯與亞馬遜的交流,和瓦里帝國的興起有關。
瓦里始於 1400 年前,遺傳上看起來,亞馬遜比這更早之前就與安地斯有來往。 然而,瓦里首府位於南秘魯高地,亞馬遜與安地斯有遺傳交流的地方,卻是北、中秘魯沿岸。它們關係如何,仍有待研究。
有點複雜,大致上,安地斯地區在 9000 年前分出南北,5800 年前分出高低,2000 年前之後形成各地族群結構。而瓦里等政權的形成與影響,和外頭的亞馬遜,以及安地斯各地區的互動,都是值得繼續探索的問題。
美洲考古懶人包,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美洲遺傳史(下)多次情慾流動,型態有別的腦袋,大洋洲祖源,EDAR基因
新聞稿:
新聞稿:
Ancient DNA paints genetic portrait of Andes civilizations
新聞:
Ancient DNA reveals staying power of early people of the Ande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