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在幾百年前歐洲人到來之前,曾有過不少人口與發達的文化,但隨著殖民者的剝削、奴役與疾病,相當多原住民陸續死去,加上大批外來人口移入,使得現在的美洲人族群,與歐洲人尚未到來前的遺傳組成相當不同。這個 2015 年的論文,獲得 500 年前一位秘魯木乃伊的粒線體DNA,讓我們對當時的了解更增一分。

The complete mitogenome of a 500-year-old Inca child mummy

Inca   via 這裡

 

樣本來自一位 7 歲的正太,登山者在南美洲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屬於安地斯山脈),海拔 5300 公尺處發現。正太之所以 7 歲就去世,是因為他是一種印加獻祭儀式 「capacocha(又叫capac hucha)」的犧牲者,他的屍體後來被放置在高山上,寒冷的環境把他的遺體變成天然的木乃伊,也是已知所有類似的樣本中,保存狀況最佳的。

 

印加文明興起於 13 世紀的秘魯高原,隨後席捲了南美洲西南方,全盛時期印加帝國約有 1200 萬人口,國土包括現在的秘魯、阿根廷、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等國,直到公元 1533 年被西班牙征服者所滅,一共歷經 300 年左右(不過印加帝國完全體大概只有一百年)。這位距今 500 多年的木乃伊,地理上位於印加擴張的南部邊界。

Inca Empi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f1

印加帝國的擴張位置,與粒線體單倍型「C1b」和「C1bi」的獨特DNA位置。

 

他的粒線體DNA,單倍型(haplotype)屬於「C1b」旗下的分枝,用分子演化的方法估計,C1b 誕生的時間大概是 18300 年前,算是最早前進美洲的族群,也是今日中美洲與南美洲原住民常見的分枝。後來又有非常多新的單倍型從 C1b 衍生而來,從這些衍生型號的估計誕生時間,與分佈地點看來,當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在一萬多年前,抵達中美洲與南美洲後,在中部美洲與安地斯山脈之間,似乎就已經有了地理分化。

 

單倍型請參考:

古埃及與古代DNA(下)──法老與子民

 

f5

各粒線體C1b衍生出的haplotype的關係、地理分佈、與估計的誕生時間。

 

然而,這次木乃伊的 DNA 有 10 個專屬的變異位置,卻與已知的任何型號都不一樣,因此被歸類為一個新的單倍型:「C1bi」(i 是印加之意), 可能在 14000 年前出現。C1b 眾多的衍生型號中,與 C1bi 的遺傳史與分佈模式最接近的可能是「C1b13」,主要分佈於智利,估計在 11800 年前出現。

 

f3

各粒線體C1b衍生出的haplotype,估計的誕生時間。

 

C1bi 在粒線體 DNA 上 16124 這個位置與眾不同,搜尋更多人的資料後發現,全世界只有非常少數人符合這個變異,包括 1 位秘魯人與 4 位玻利維亞人,有趣的是,還有一位年代比這次的木乃伊更早,生存於瓦里帝國結束後的公元 1000 到 1450 年間(Wari Empire,主要位於現在的秘魯)。全世界這麼多人,就只有這些人符合,當中竟然還有一位來自古代樣本。

羽毛帝國的誕生?安地斯與亞馬遜的交錯

Wari cultur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f6  

在粒線體DNA上16124這個位置符合C1bi變異的個體,[2]是數百年前的古代瓦利人。

 

這次發現這個 500 多年的木乃伊,配備一個歷史久遠,卻在現代族群中十分罕見的粒線體單倍型,然而在少少的古代樣本中也有見到,也許意謂 C1bi 在古代還算常見,只是消失於歐洲人到來後的劇變。不過,單一粒線體DNA承載的資訊畢竟有限,這個研究估計的年代誤差範圍不小,這種狀況下追蹤人群遷徙更是困難,因此對於相關推論,參考就好。

美洲原住民23000年來的族群歷史

 

《Science》新聞:

Inca child mummy reveals lost genetic history of South America

LiveScience新聞:

Incan Child Sacrified to the Gods Reveals History of American Expansion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