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遺產考古學(上):黑暗遺產與戰壕藝術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考古學給一般人的印象,是專門研究悠久遙遠,沒有歷史記載的事物,像是商王朝的殷墟、馬雅文化、維京人、大坌坑文化。不過實際上,考古學研究的對象不限時期,即使很近代,發生不久的事物也能是考古的範圍。

波蘭切爾斯克戰俘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via 論文作者

 

在眾多近代考古的題材中,戰爭是個引人注目的領域,最近一篇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波蘭戰俘營的論文,就是個很有意思的案例。這篇論文題目叫作100 years later: the dark heritage of the Great War at a prisoner-of-war camp in Czersk, Poland(一百年後:波蘭切爾斯克戰俘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黑暗遺產)」,作者只有波蘭科學院的 Dawid Kobialka 博士一位,發表於考古學期刊《Antiquity》,具體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水壺。

 

一個水壺能有什麼意思?介紹這個遺留在戰俘營的水壺之前,不妨先問問,什麼是「黑暗遺產」與「戰壕藝術」,為什麼要研究這些東西?

 

黑暗遺產(dark heritage),也稱作困難遺產(difficult heritage)。黑暗遺產研究的目標,簡單來說,著重於探討死亡與創傷;研究者藉由探討遇害、受到強迫勞動、承受悲傷、痛苦的無辜者,重現他們的記憶、身份認同、傳承與犧牲的故事。

 

例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就能算是台灣的黑暗遺產。不過除了研究死亡、殉難、痛苦以外,有些地方,如英國與比利時的黑暗遺產考古研究,探討範圍更加多元。

 

戰壕藝術(trench art)顧名思義,是由參戰者在戰場環境中創造的藝術。然而戰壕藝術的涵蓋範圍其實更廣,只要與軍事衝突有關,是由相關人士(士兵、戰俘、被影響的居民)創造,都可以算是廣義的戰壕藝術。

 

形形色色的戰壕藝術,反映出戰爭小眾、私密、人性化的那一面;再怎麼不起眼的戰壕藝術作品,都是一個人有意識的創作,而不是聽命行事,沒有自我意識,沒有獨特面孔的士兵。

 

 

黑暗遺產考古學,能提供不同於歷史記載的觀點,讓我們以另一種方式看待過去,也與當下建立聯結。過去一百年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共產統治時期,都替波蘭留下不少黑暗遺產,如卡廷大屠殺、納粹集中營與滅絕營,更是世界知名的悲劇。

 

最近波蘭黑暗遺產的研究,吸引許多有志之士投入。然而相較於萬眾矚目的卡廷森林,或奧斯維辛集中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切爾斯克的戰俘營幾乎毫無知名度,能開採出什麼研究價值呢?

 

被遺忘的大屠殺──卡廷事件

黑暗遺產考古學(上):黑暗遺產與戰壕藝術 

黑暗遺產考古學(下):波蘭戰俘營的水壺,透露一絲光明 

短篇 古拉格勞改營中,爸爸寫信替女兒上科學課

納粹集中營/滅絕營的創立與演變

納粹集中營生還者,174517普利摩李維 

納粹Sobibór滅絕營新發現的銀牌,跟安妮.法蘭克的類似 

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電影資訊:波蘭、納粹、國際義人、原牛

捷克Lety集中營,見證納粹對羅姆人(吉普賽人)的迫害

英國小島上的納粹敘爾特集中營

波蘭「死亡谷」考古,納粹屠殺紀錄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