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遺產考古學(下):波蘭戰俘營的水壺,透露一絲光明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台灣近年熱衷於轉型正義與威權統治研究,對於其他地區的類似議題,可以多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 1914 到 1918 年,結束至今剛好一百年。當年歐洲各處都捲入戰火,波蘭自然不是例外。

戰俘營的水壺(正面)。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黑暗遺產考古學(上):黑暗遺產與戰壕藝術 

 

戰爭總是留下黑暗遺產(dark heritage)與戰壕藝術(trench art),有待考古學家挖掘。波蘭北部的切爾斯克,一戰期間有座戰俘營,四年來都用於關押戰俘,大戰結束後關閉,如今幾乎被歷史與當地居民遺忘,消失於森林中。靠著新科技「光達(LiDAR)」,考古學家已經確認它的位置,深入調查。

100 years later: the dark heritage of the Great War at a prisoner-of-war camp in Czersk, Poland(一百年後:波蘭切爾斯克戰俘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黑暗遺產)

 

切爾斯克戰俘營遭到附近居民遺忘,十分合理。當年關押的戰俘主要是俄羅斯和羅馬尼亞人,還有少量法國、義大利、葡萄牙、英國囚犯,對當地人來說,這批囚犯都是外人,不是自己人,欠缺情感認同。戰俘營在四年期間,有將近 5000 位囚犯去世,是個瀰漫死亡之地。令當地人不想回憶的另一部份是,有些戰俘被租給周圍村民,替他們工作,村民也是強迫勞動的受益者。

 

戰俘營充斥死亡、傷痛、恐懼的黑歷史,親身接觸者當然是能忘記就忘記,少有記錄,任憑樹林吞噬營區也不想接近,要回顧只能依靠考古學家。但是這篇論文研究的主題——水壺,著重的卻不是戰俘營的黑暗面,反倒有些光明。這也是本論文希望傳達的主軸:黑暗遺產研究,也可以觸及歷史與人性的光明面。

 

切爾斯克戰俘營中,一百年前遺留的物品,忠實地記錄了當年囚犯的日常生活。論文描述的水壺,則可能是縱觀整場第一次世界大戰,都很特殊的戰壕藝術。一戰俄羅斯士兵使用的水壺,有些是玻璃製成,不過此一 2006 年於一棵樹下被意外發現,長 22.5、寬 13.5 公分的水壺,材質是鋁。

 

水壺是士兵的個人裝備,很能反映擁有者的個人風格與生活狀態。這個主人不明的俄羅斯水壺,之所以能變成一篇論文,是因為它兩面都保有相當完整,值得玩味的圖案與文字。

 

水壺正面,以技巧卓越的手法雕刻了一幅圖像:一對衣著華麗,雙手緊握,擁抱著的男女。畫面顧及許多細節,十分精緻,可以推論技巧純熟的創作者,一定耗費很多時間與精力才完成這幅傑作。

 

戰俘營的水壺(背面)。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水壺背面,則是刻著許多文字(西里爾字母)、數字年份與一隻鳥。背面的雕刻品質明顯不如正面,技法也不一樣,無法確認兩面作者是否為同一人,或是同一人的不同表現。

 

在水壺上創作的藝術家是誰,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與精力雕刻,後來命運是生是死,完全沒有資訊。正面畫面是真實回憶或想像的場景,鳥是否代表對自由的渴望,我們永遠不得而知。儘管這些相隔百年的雕刻,確切意義不明,我們仍能由其稍微體驗到,被關在戰俘營中雕刻者的情緒、愛、感受。

 

這篇論文的題材是黑暗遺產,卻在此一領域常見的死亡、痛苦、創傷議題之外,發掘出光明的另一面,使我們能更全面地認識過去。這類研究,也是台灣當下值得嘗試的方向。

 

黑暗遺產考古學(上):黑暗遺產與戰壕藝術 

黑暗遺產考古學(下):波蘭戰俘營的水壺,透露一絲光明 

短篇 古拉格勞改營中,爸爸寫信替女兒上科學課

納粹集中營/滅絕營的創立與演變

納粹集中營生還者,174517普利摩李維 

納粹Sobibór滅絕營新發現的銀牌,跟安妮.法蘭克的類似 

園長夫人:動物園的奇蹟-電影資訊:波蘭、納粹、國際義人、原牛

捷克Lety集中營,見證納粹對羅姆人(吉普賽人)的迫害

英國小島上的納粹敘爾特集中營

波蘭「死亡谷」考古,納粹屠殺紀錄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arrow
arrow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