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2023 年的論文,探討古代歐洲野貓和馴化貓的情慾交流。判斷古時候不同款貓貓,DNA 流動很少。
Limited historical admixture between European wildcats and domestic cats
這不是馴化貓,是歐洲野貓旗下的蘇格蘭野貓。
我覺得奇妙的是,近來古代DNA 研究一大堆,各種動物也很多,但是古貓 DNA 極少。之前最全面的古貓研究只有粒線體,還沒有古代基因組。這回總算有多個古貓基因組問世,可供未來分析。
有些人不清楚貓貓的狀況,簡單說,原本世界上只有野貓,分成好幾種,住在不同地區;後來中東的野貓變成馴化貓,成為馴化動物,而所有野貓,包括中東的野貓,依然是野生動物。
野貓不是古時候跑路的浪浪,是野生動物!野生動物!野生動物!
血緣上和馴化貓(Felis catus)最近的,是中東的亞非野貓(African-Asian wildcat,學名 Felis lybica),之後都寫成「中東野貓」。歐洲的歐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血緣比較遠,不過中東野貓、歐洲野貓、馴化貓,三者都能生下混血後代。
這個論文的取材對象包括 85 處遺址,258 個古貓樣本,年代介於 100 到 8500 年前。獲得 75 個粒線體、14 個古代基因組。
最古早的樣本距今 8300 年,是住在不列顛的歐洲野貓。這個時期,不列顛的歐洲野貓應該沒機會接觸馴化貓,卻能偵測到一絲絲類似馴化貓的血緣。
目前樣本有限,最合理的解釋是,歐洲野貓、中東野貓的祖先有情慾交流(歐洲東南部,雙方可以見面),使得歐洲野貓配備少量中東野貓 DNA,而馴化貓也源自中東野貓的祖先,所以兩者看起來無法分辨。
馴化貓進入歐洲,至少有兩千多年,和各地的歐洲野貓有不少機會接觸。DNA 看來,雙方情慾交流卻相當有限。
粒線體方面,能見到情慾交流的跡象。歐洲野貓普遍配備的粒線體型號為「I」,中東野貓和馴化貓則是「IV」,不過也有些歐洲野貓配備「IV」。這項研究中,所有現今的中東野貓、馴化貓都是「IV」。
德國東部也有 3 位歐洲野貓配備「IV」,同一貓的基因組,中東野貓的 DNA 比例,兩貓約 3 到 4%,一貓超過 10%。由此判斷,這款粒線體並非是最近幾代獲得,而是更久的祖傳。表示源自中東血脈的粒線體(更可能源於馴化貓),長期在某些歐洲野貓的族群流傳。
最早的馴化貓古代基因組,位於阿爾卑斯北部的 Fishbourne 遺址,距今 1900 年左右,證實血脈能追溯到中東的馴化貓,至少在這個時刻已經抵達歐洲。
兩千年來的馴化貓,配備歐洲野貓的血緣介於 0 到 14%,現今的馴化貓則是 0 到 11%。也就是說,一直都有,不過一直都是低比例。
要注意的是,馴化貓的歐洲野貓血緣,很多時候應該不是直接獲得,而是和同類情慾交流間接得到。就像現今智人沒有機會見到尼安德塔人,依然持續交流源自尼尼的 DNA。
馴化貓沒太多野生的血脈,除惹自然的隔閡,我猜也受到人類喜好的影響。即使古代人養貓貓,大部分時候不是近代的寵物貓概念,應該也無法忍受太野的特徵。
最後,我覺得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即使馴化貓和野貓在一個地點共存,也不見得會大幅情慾交流。如今歐洲野貓面臨滅團威脅,蘇格蘭的族群混入大量馴化貓 DNA,是現代問題。
講的更直接一點,是現代人的問題。流浪狗,流浪貓,不是狗貓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新聞:
How to keep wildcats wild: ancient DNA offers fresh insights
新聞:
The Scottish wildcat has been wiped out by breeding with domestic cat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