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遍佈世界的馴化貓最初源自中東,各地的野貓近親,許多卻面臨生存危機。 這個 2023 年的論文調查蘇格蘭的野貓,發現雙方有上千年接觸機會,但是一直沒什麼情慾交流。直到 70 年前左右才改變狀況,使得如今的蘇格蘭野貓,多少都配備馴化貓的血緣。
Genetic swamping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cottish wildcat was recent and accelerated by disease
蘇格蘭的野貓被歸類於歐洲野貓旗下(Felis silvestris),和馴化貓(Felis catus)與亞非野貓(African-Asian wildcat,學名 Felis lybica)是同一個屬,可以生下混血後代。
不列顛群島上的歐洲野貓,大部分已經消失,只剩下蘇格蘭小小的野貓族群,現今只有幾十到數百隻。
這個論文取樣 30 位野生的蘇格蘭野貓,以及 6 位人為培育的個體。 另外還有德國和葡萄牙的 7 位歐洲野貓,公元 1906 到 1939 年的 4 個歷史樣本,1903 到 1985 年的 20 個博物館樣本,加上 16 世紀和 8300 年前的 2 個古代樣本。
早於 2300 年前,歐洲應該沒什麼馴化貓,至少 8300 年前的不列顛古貓沒有見面機會。同時問世的另一個論文卻偵測到他和馴化貓共享少量 DNA 變異,表示雙方更早以前有過情慾流動。
這個論文觀察到,年代較早的蘇格蘭野貓,幾乎都沒有馴化貓成分,博物館樣本有 5 貓少量配備,介於 2.3 到 6.6%。晚於公元 1956 年的野貓基因組,馴化貓的比例大增,1997 年以後的個體,介於 11 到 74%。
論文估計,距今 20 代以前的混血非常少;假設一代 3 年,蘇格蘭野貓和馴化貓發生情慾交流,大概處於公元 1950 到 1990 年這段期間。
仔細分析野貓基因組上,源自馴化貓的 DNA 片段,似乎有些位置受到正向天擇影響,存在感超乎隨機傳承。多處包含與免疫有關的基因,特別是幾個 MHC 基因。
蘇格蘭野貓是當地的原住貓,遺傳組成不見得能應付外來的傳染病。相比之下,馴化貓身經百病,一些免疫基因大概更有利於對抗疾病,情慾流動進入野貓基因組後,便留存下來。
這個論文觀察到,早於 1950 年代,蘇格蘭野貓和馴化貓少有混血。野貓的體型大隻一點,可是兩者乍看沒有多強烈的生殖隔離,為什麼更早以前不太情慾交流?
論文推測,或許是兩者的生活範圍和行為有明顯差異。馴化貓喜歡在智人附近出沒,野貓不愛。有些人覺得貓貓沒什麼被馴化,事實上馴化貓和真正的野生動物,還是有非常多不一樣。而蘇格蘭野貓,依然是野生動物。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最近幾十年,野貓與馴化貓的情慾交流會大幅增加?一個可能是人為影響加劇,讓野貓面臨危機,還有疾病的威脅,劇烈改變野貓的遺傳組成。
從生態地位而言,不列顛野生的貓科動物幾乎完全滅團,只剩蘇格蘭野貓。然而時至今日,蘇格蘭野貓不但數量稀少,也已經不存在毫無混血的個體。該如何復育,智人仍需要擠出更多智慧。
新聞:
How to keep wildcats wild: ancient DNA offers fresh insights
新聞:
The Scottish wildcat has been wiped out by breeding with domestic cats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