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量出現有關武漢肺炎研究,品質參差不齊  原載於新公民議會

1

學術界發表論文的標準作法是投稿到期刊,經過同行專家審查後公佈。不過最近流行在正式發表以前,先把論文的草稿上傳到平台公開,在正式發表以前讓大家批評與討論。

How swamped preprint servers are blocking bad coronavirus research

 

在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之下這類作品非常多,這種作法能搶時間,先把重要的訊息公諸於世,但是未經嚴謹審查的研究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在充滿未知,資訊爆炸的現在,我們更應該保持判斷力,謹慎判斷收到的訊息,而不能照單全收。

 

幾個主要的平台,疫情至今已經發表超過 3000 篇研究,medRxiv 刊出 2355 篇、arXiv 801 篇、bioRxiv 587 篇、ChemRxiv 346 篇。

 

上傳到平台的研究,往往也同時投稿給期刊,有些目前已經通過同儕審查,正式在期刊發表。例如一項研究追蹤病毒在深圳的傳播,發現未成年人被傳染的機率不比成年人更低,於 3 月 27 日先在 medRxiv 問世,引發不少報導和討論,後來在 4 月 27 日正式於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期刊發表。

 

平台上的研究並非正式論文,不過有些人誤會,上傳到平台的論文草稿完全沒有經過審查,是由作者自己上傳。事實上,平台登出的文章還是有經過基本的檢查。每家平台的標準不一,例如沒有實際實驗支持,單純以電腦程式預測藥物作用的研究,目前 bioRxiv 拒絕刊登,arXiv 仍然接受。

 

如果你用電腦程式找到一款好棒棒的化合物,也許能治療武漢肺炎,現在上傳到 bioRxiv,它會告訴你快點投稿給期刊。不過你還是可以選擇上傳到 arXiv 給大家看。

 

每個平台主要的領域不同,比較廣的 bioRxiv 以生物學研究為主,主要由研究人員檢查,一般花費 48 小時。而 medRxiv 著重在醫療、公衛領域,由醫療、公衛的專家檢查後刊出,一般是 4 到 5 天。

 

疫情爆發後相關研究大量誕生,bioRxiv 和 medRxiv 也收到一大堆,兩個平台的經營者 Richard Sever 表示,目前工作人員都在一週七天的趕工處理。

 

除了特定敏感議題以外(例如主張打疫苗有害,要大家不打疫苗),只要是看起來還算正常的東西,這些平台大致上都會接受。它們不管研究使用的方法是否恰當、論點是否正確、有沒有學術價值,那是期刊必需注意的事。

 

2

 

因應緊急狀況,期刊也加快審查過程。一項研究發現 Science、Nature、Cell、BMJ 等 14 個期刊登出的疫情相關論文,審查時間平均花費 60 天,其餘研究則是 117 天。

 

速度增加,也要顧及品質。JAMA 期刊的總編輯 Howard Bauchner 表示他們最近收到的投稿,比去年同時期多出 53%,很多和疫情有關,但是大部分品質都很爛。

 

對抗武漢肺炎的疫情就和打仗一樣,必需迅速掌握戰機,爭取時間;bioRxiv 等大平台扮演促進交流的角色,擴大參與的群眾,確實帶來許多好處。此一脈絡下,過度在意研究的品質,對防疫應該是 Z>B。但是期刊也不該明顯降低標準,為吸引更多曝光,而放任水準低劣的研究輕易問世。

 

不論有沒有經過同儕審查,發表在哪個期刊,看待研究的原則都一樣:謹慎評估收到的訊息,保持判斷力,不該照單全收。 

 

對中國一廂情願的非洲秀才—WHO譚德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尼安德塔人 的頭像
    尼安德塔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尼安德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